此時的曹操賦閑在家,和上次一樣,看看書,打打牌,沒事寫幾篇詩文,發幾句牢騷。但和上次不一樣的是,三十歲的曹操已然明白,沒有人才是不可能幹大事的。
二十歲的曹操第一次歸野時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並且身體力行;三十歲的曹操第二次歸野時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並且開始物色自己認為有用的人才,籠絡到自己身邊。
期間曹操雖然沒有被朝廷遺忘,先是讓他接著幹議郎,然後他老爸花錢買了一個高官,並且暗箱操作安排他做了市長(太守),但也許曹操兄感覺在濟南國受到的打擊太大,不想踏入官僚體係了,一直在家找人才。
最先被曹操選中的是他的堂弟曹仁,而後是曹洪,以及曹休等自家兄弟。接著是夏侯惇、夏侯淵等感覺有大將之風的人才,事實證明,這些人都成為了曹操以後奪取政權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曹操果然老辣,不僅預感自己將來可能走上丘八之路,還早早的籠絡了一批人才在自己身邊。
想什麼來什麼,前麵說了,曹爸爸在買了太尉(位列九公之一)的高官後,一直想著兒子,見他不願意做一方政教,便讓他重返軍界,仍任都尉,重新掌管羽林軍。而就在此時,曹操的兒子出生了,這個兒子叫做曹丕。
朝廷裏的鬥爭卻沒有曹操這麼歡天喜地,因為漢靈帝死了。
既然死了,在這麼鬥來鬥去,就沒意思了,撕破臉吧。
明末有一個落第秀才在見到闖王李自成的時候,為他寫了一副對聯,這也是句預言:
大澤龍方蜇,中原鹿正肥。
後,李自成帶兵殺進紫禁城,明亡。
現在皇帝死了,群龍無首,正是這隻鹿肥嫩的時候,每個人都垂涎欲滴的盯著,這裏麵有一個叫做何進的人,關於此人,你隻要知道一點就行了,他是個蠢人,蠢人的意思是,蠢得掉渣的人。
當然了,我們的曹操兄也在留著口水盯著。
現在的人員才基本到齊,既然到齊了,那就開始吧。於是一場鬧劇,在各位風騷的演員表演下,正式開始了。
鬥爭,這個看起來頗有意味的詞,在中國這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可謂家常便飯。但說起來,誰都知道,凡是掛著這個詞的事情,基本跟普通老百姓沒關係,因為這個詞從來喜歡跟一個叫做“朝廷”的東西發生關係。
有人說,中華五千年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鬥爭史,雖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不過倒也說出了本質——路線鬥爭是假的,形式鬥爭是假的,思想鬥爭是假的,隻有權利鬥爭是真的。
鬥爭若是出現在和平時期,尚且當一部喜劇來看,因為不管誰贏,最終贏得都是國家;但若是放在朝代的末年,那也隻能是一部悲劇,因為無論誰輸,最終輸掉的是百姓。而東漢末年的這次朝廷鬥爭,最終的結果是直接導致了諸侯爭霸、連年戰爭然後三分天下的結局,而主導這種結果出現的,一般認為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這兩個男人一個叫做何進,一個叫做袁紹,那個女人叫做何太後。這兩個男人跟這個女人發生了口角,做為這個女人哥哥的何進,主張把那群死人妖幹掉,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自己的妹妹死活要保住那幾個人妖。這裏說的人妖,跟泰國的那群毫無關係,他們的真正稱謂叫做太監,而東漢末年這群人妖在曆史中的稱謂叫做“十常侍”。
當然這隻是個簡稱、概數,因為他們有十二個人。他這群人之所以牛到讓太後保自己甚至不惜跟自己的哥哥撕破臉,其實是他們太能混了。
這十二個人,你要說是人渣,簡直是在侮辱這兩個字。他們的行事原則是,除了好事,其他事都幹;除了臉,其他都要;除了廉潔不跟自己沾邊,其他都沾邊。
明了了他們的處事原則,你就知道他們都麼能混了。這群人平時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皇帝,主要服務的內容是溜須拍馬,很聽話,而皇帝喜歡這樣的人,尤其是在曆史恥辱柱上的昏君們。所以,昏君漢靈帝平時叫他們爸爸。
沒錯,皇帝叫一群太監爸爸!你見過這樣的皇帝嗎?這讓他親生父母情何以堪啊!這是一群注定在中國曆史上留下名字的太監,也是中國曆史上混得最牛的太監(鑒於忠賢同誌隻是達到了九千九百歲的名頭,故忽略)。接著問題來了,太後的哥哥,幹嘛非要殺掉這些人?
這還要從二十三年前說起。
二十三年前,是漢恒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這一年,曹操十二歲,還是個喜歡飛鷹走狗的年紀。但他不知道,這一年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宦官和一些官僚發起了衝突,最終以官僚的最終失敗,宦官的最終勝利為結局。這場權利的爭奪,令很多曆史學家感到惋惜,並引發了他們大規模批判宦官的現象。可能有的同學對這場東漢末年的黨爭不太清楚,沒關係,拿好你的板凳,準備好你的茶水和瓜子,聽我對你講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