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亮劍!(1 / 2)

秦末,諸侯率軍抵達巨鹿。

時,秦朝大將章邯所部秦軍四十萬,已早早等候多時。

諸位首領麵對號稱天下第一軍的秦軍,各個麵露恐懼,不敢上前。唯獨項羽不懼,率領八千子弟兵以破釜沉舟,九次激戰為代價,終將章邯軍拿下。從此,秦朝開始真正走向沒落。

秦末的諸侯軍,與東漢末年的關東軍何其相似!

曹操心裏明白,這些人都在等著“項羽”。都希望自己的部隊不受一發一毫的損失,而那個“項羽”,卻都推來推去的不想做。

頗感失望的曹操,便開始了遊說。

他指出: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以合,諸君何疑?若說,以前不能把董卓怎麼樣的話,那麼現在無疑是最好的時候。

麵對諸位義軍首領疑惑的目光,曹操清了清嗓子,開始侃侃而談:觀董卓之過去,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雖多為倒行逆施,但尚能有所交代。而今之董卓,焚燒京城、劫持皇帝,隨便濫殺無辜,海內震蕩,舉國愕然,天人共憤!

最後,曹操說出了那句憋悶已久的話: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曹操的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告訴這些人,我們聯合起來一起攻打董卓,以董卓之不得人心,定會得到普通百姓,甚至大小官員的支持。那麼,至此一戰,不就能夠平定天下,誅殺董卓了嗎?我們成立關東義軍的目的,不就自然而然的達到了嗎?

聲震寰宇,卻沒震得進這些義軍首領的耳朵。他們依然在互相掐架,希望對方能過去扮演項羽的角色。

此時的曹操,開始了憤怒。

我們普通人,在敘述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是希望聆聽的人認真聽講,並且深以為然。若是對方感到深深懷疑,並且流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時,我們就會深感自己的尊嚴受到了歧視。世人如此,況野心家乎?

你們推來推去的不想扮演項羽,那麼,老子來!

說到底,還是老朋友夠意思。當張邈聽說曹操打算率領自己的五千新兵攻打董卓時,堅決的認為曹操的人手不夠,絕對不是董卓的對手。於是為了表示對曹操這位老朋友的支持,馬上派出了兩千人的小隊,還有資助曹操的衛茲。

兄弟,你多擔待著,就當是兄弟我精神上支持你了。

曹操毫無怨言,是啊,就算他們一人不出,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也得邁出這一步。即使死亡。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就算曹操的對手,校尉徐榮並非秦末大將章邯。但是,此時的曹操也並非項羽啊。

我不想去說曹操長得多矮、多黑、多醜,不如項羽多高、多白、多帥因為那是人身攻擊的話。我想說的是,莫說曹操不是項羽了,就算他是項羽,那他的手下士兵也不是當年驍勇剽悍以一當十乃至當百的楚國子弟。然而,明知不可為為之的行為,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傻帽和二杆子的精神。但在曹操心中,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做。

是的,你知道,也隻有你知道。

曹操終於來到了那個地點——滎陽(今河南省)汴水。但卻不知道,這將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敗仗,他將迎接的不是勝利凱旋,而是全軍覆沒。

當然了,剛開始的曹操還是信心滿懷的,畢竟自己跟黃巾軍作戰無一敗績。自信對付一個並不出名的徐榮,還是手到擒來的。那些不敢出兵作戰的孫子們,就等著受到嘲笑吧。

然而,他並不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很難說清楚的。之所以很難說清楚,是因為存在著理想和現實的區別。

我們每個人都是理想主義者,都曾天真爛漫的想象著以後自己的生活如何富足、安餘。直到有一天,被這個叫做現實的東西捏得粉碎,我們才幡然醒悟,自己當初的理想是多麼的不靠譜。

十九世紀西方的美國,曾有一位現實主義大作家馬克吐溫寫過一段關於理想與現實的話,大致是這樣說的:理想就是你渴的時候認為自己能喝幹大海裏的水,而現實就是你頂多喝兩大杯。

這一次,曹操也認為自己能夠將徐榮打敗,而事實是,他隻能被徐榮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