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剛剛三十二歲,而與他同齡的曹操,遠遠不如孫堅的地位高,就不用拿許久未見的劉備作比較了,這樣的話,劉備可以含羞而死了,當然,這得爭取劉備的意見。
所以,此時的孫堅應該是得意的——有效期三年。
三年後,一個人死了,很多人站了出來,這些人做的事情,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權利。
是的,死的那個人就是漢靈帝。那些人,簡單的概括,就是宦官與外戚。
關於這兩個曆史上的冤家,前麵已經說過了,這裏就不再廢話。而這些人的爭權奪利外加黃巾軍的臨門一踹,將本已腐朽破敗的東漢這條大船徹底打翻,什麼小蝦小魚紛紛出現。當然了,此時的小魚小蝦熬到最後的,都成了食人鯊,所向披靡。
這正的亂世。孫堅也終於可以做人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孔曰:你成了家,有了孩子,發展了自己的事業,那麼你還能做什麼呢?自然是平天下!
混亂之世,必出混亂之人,混亂之人,必有混亂之勢,必能結束混亂。
隻要有些勢力的首領們,都以為自己是那個人,紛紛掏槍爭勢。然而,命運卻對他們微笑不語。她要等自己選擇的人,隻有那個人可以得到自己真正的垂青。是的,我選擇了你,你有別的選擇嗎?
孫堅別無選擇,他隻能去這樣做。
董卓之禍開始後,孫堅感到了遺憾:如能用我所言,何來今日黎民受苦!當然了,這是比較文雅的說法。實際上,如果你還記得,孫堅太守那時候跟張溫說的話,已經傳入了董卓的耳朵裏。出自我口,入得你耳,丫會放過我麼?不如先下手吧,不能為強,但也不至於是弱。
於是,在眾多反對董卓的人裏,就孫堅積極。不積極沒辦法啊,董卓這廝一定更想殺我。
而就在孫堅打算幹掉董卓之前,他首先要幹掉另一個人,另一個跟董卓毫無關係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王睿。
如果你沒聽過此人的名字,沒關係,因為你根本不需要知道。隻要孫堅記得就行。
是的,幾年前,他倆是同事,一起打過零陵、桂陽二郡的叛軍。幾年後,他倆是仇敵——至少,孫堅如此認為。
佛說:因果循環,生生不息。
而孫堅之所以起了必殺王睿而後快的決心,卻是因為王睿蔑視自己。
就在做同事的那一年,王睿蔑視了孫堅,蔑視了這個十七歲就敢殺海盜的爺們兒。因為,孫堅是武官,孫堅的父親,是個種瓜的菜農。他王睿呢?琅琊王氏之後,家門豈止是顯赫?簡直就是顯赫!
當孫爺們兒看到王顯赫的那種輕蔑的態度與目光後,本就不夠自信的內心,更是被這種態度深深並且無情的傷害了。
於是,爺們兒打算告訴顯赫一個道理:出身,並不代表一切。誰知道你祖宗琅琊王以前是不是農民?史書上的話,你都信?真夠傻的。但是很顯然的是,顯赫被自己的家庭觀念深深的蒙蔽了雙耳,根本就沒當回事。
沒辦法,有些事情,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明白。
話說,孫堅的運氣真的很好。就在自己琢磨著怎麼殺人卻不會留下證據的時候,一個人的決定,正中孫堅的下懷。
曹寅,時任武陵太守,他跟孫堅有一個共同點,當然不是都身為太守,而是他倆都想幹掉這個人。沒錯,就是王睿。
曹寅之所以想幹掉王睿,起因於孫堅無異,都是受到了王睿的蔑視。
對於有權利的人來說,還有被蔑視更能讓人感到傷心的事情嗎?
深感屈辱的曹寅要比孫堅更牛叉,孫堅也就是想幹掉王睿,卻不知該怎麼幹,總而言之,也就是想想。
曹寅就不同了,不僅想幹掉王睿,還四處揚言,要幹掉王睿。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其獲獎作品《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