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霍亂時期的謀士(1 / 2)

所以,田豐和沮授這兩位謀士的言行,讓袁紹不太開心。

曹操也不太開心。按照道理,他擊潰了劉備,讓自己的後方穩固,應該高興才對。可他就是不開心——沒有抓住劉備。

放虎歸山的事兒,折算起來,曹操已經幹了兩次。這次本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至劉備於死地。奈何,劉備在戰場中練就了腳踩西瓜皮的本事,並且無比精通與熟練到讓曹操驚愕的程度。

劉備更不開心。被曹操打敗,老婆沒了,大將沒了,身邊隻剩下靠嘴吃飯的書生,隻好求救袁紹。一路奔波,到頭來還是回到原點。漫漫長夜,如何睡眠?

值得安慰的是,袁紹的態度不錯,不僅讓兒子袁譚接待劉備,自己也出郭兩百裏相迎。劉備刻意經營的“名聲效應”於此時開始顯露端倪。

有一個人挺開心,無論戰場還是情場。這個人,就是孫策。

孫策,字伯符,生於公元175年。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天下發生了很多事。如,袁紹擊敗韓馥,占了鄴城,為奪取天下造就了有利基礎。荀彧投靠了曹操,謀劃了荀彧版“隆中對”。可這些,對於十七歲的孫策來說,都不想知道,因為老爸死了。

孫堅是被黃祖殺死的,黃祖是劉表的手下。複仇的種子,在怒火中生根發芽。因此,孫氏兄弟一輩子都無法原諒劉表。

童年戛然停止在十七歲的雨季,多少令人感到惋惜。

在一個煙雨綿綢的早上,孫策攜其弟孫權,扶其母吳氏來到了曲阿。吳氏的哥哥,孫策的舅舅吳景就在曲阿。將父親暫時安葬在曲阿後,孫策與舅舅商議對策。

吳景說:“若要複仇,沒有軍隊是不行的。而要想獲取軍隊,非找袁術不可。”孫堅曾投靠袁術,並在袁術的威脅下,交出了傳國玉璽。在孫堅死後,袁術就把孫堅的部隊留為己用。

孫策點點頭,牢牢記住了舅舅的話。

三年後的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在啟程投靠袁術之前,先去找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跟張昭齊名的張紘。

張紘,字子剛,廣陵人。

他的所學、所知、所用,跟很多謀士不太一樣,比較特殊在:先研究《易經》,後來又學習韓詩、《禮記》以及《左氏春秋》。可謂博學龐雜,又粗略精通。

這麼一個大知識分子,在戰亂的年代是頗受那些野心家們喜歡的。如,殺豬仔何進曾想讓他輔佐自己,張紘當然不答應,拒絕了。後來為了避難,就去了江東。

觀古代謀士,尤其是三國這段霍亂時期的謀士,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非能完成自我不可。換句話說,榮華誠可貴,名聲價更高。但為才華故,二者皆可拋。你可以一戰傾人城,二戰傾人國,隻是,不能夠讓我展現才華,你就無法讓我傾倒。

所以,真正的謀士,一直在等,等那個可以讓自己自由發揮才能的“明主”出現。可又有多少人淹沒於這種等待,備受寂寞煎熬?

何謂寂寞?你是一盆火,無人來烤;你是一碗湯,無人來舀;你是一扇門,無人來敲;你是一間房,無人來掃。

此種寂寞,隻可釋懷於心,不能宣諸於口。

有的人主動出擊,如賈詡。有的人通過介紹,如郭嘉。張紘如同諸葛亮,選擇了等待。一如待嫁閨中的少女,羞澀的等待心上人前來,跟自己手牽手,然後策馬奔騰,享受美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