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我的土地誰做主?(1 / 2)

士族的發展曆史十分悠久,其雛形是先秦時期,那些有錢有權人豢養的“士”。

“士”分多種,有謀士、死士、壯士、隱士、俠士、誌士、下士、上士、寒士等等。其主要特色,就是有文化,有知識,有野心,有謀略。但又根據誌向的不同,而主業不同。

臂如謀士,主要給某君主出謀劃策,強者有翻江倒海,胸定乾坤之能。靠此類發達的,不計其數,如蘇秦、張儀二人。

死士相對來講,就不那麼多了,但也不少。主要工作無非是玩刀弄槍,打打殺殺。與今世的賞金獵人唯一不同點,就是完不成任務,死士是要去死的。這種高危險性工作,在古代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刺客”。出名的如荊軻。

寒士我們知道,出身微末,不達諸侯。隻能依靠刻苦攻讀,以求吃飽穿暖。

到了後來,四海升平,國家統一。需要死士和謀士的人,開始銳減。畢竟豢養這些人,一旦觸怒皇權,是要掉頭的。於是,寒士開始奮起。

當寒士達到一定數量後,他們就會結盟,以此維護自己的勝利果實。等門派壯大後,他們就會形成自己的圈子,不允許外人插手。為了盡可能的得到利益,他們就會形成內部循環——要求皇帝製定法律,讓自己的位子可以傳給後人——士族形成。

可想而知,一旦開始內部循環,就可能會導致內部死亡。而一旦內部死亡,則國將不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漢光武帝劉秀在建國之初,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很簡單,就是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普查全國人口。以此製定合理的政策,讓國家重新煥發生機。

可這個辦法還沒執行,便遭到了大部分官員的阻撓,因為劉秀這樣做,無疑觸及了自己的利益。劉秀不想惹起眾怒,因為說到底,皇帝是決策者,官員才是執行者。換句話說,皇帝是老板,官員是員工。沒有了員工,老板還叫老板嗎?

這種壟斷行為,一直到“科舉製”的發明,才稍有好轉。

在士族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種意外的附屬品——地方豪強。

所謂的地方豪強,說白了,就是大地主。而大地主,不可能屬於農民,隻能屬於兩種人——士族或者有錢人。

那為什麼士族會擁有土地?因為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士族出力最多,分紅自然也就越大。皇帝給予他們的獎賞,就是土地。擁有了土地,官員不可能自己種糧食,隻能讓農民種,這就是佃農出現的原因。

當然,你如果有錢,也可以購買土地,這樣做有以下幾點好處:一,可以進入士族圈子,雖然不見得能做官,但畢竟朝中有人好辦事。二,可以擺脫平民身份,成為地方豪強。

也就是傳說中的地頭蛇。

比如,張三是冀州管理者,李四是地頭蛇,張三要想收稅,必須經過李四的同意,不然,這條政令形同虛設。

為什麼?因為他掌管著冀州的土地。

那朝廷不管嗎?不是不管,是管不了。

身為英雄的劉秀都沒辦法改變這一情況,試問,誰能改變?因為說到底,這是體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