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五官科疾病(1 / 3)

鼻竇炎

本病是指鼻竇黏膜的急、慢性炎症,中醫稱之為“鼻淵”或“腦漏”。鼻塞、嗅覺障礙、流膿性涕、頭痛及局部疼痛為常見症狀。急性者多屬實證,慢性者多為虛證或虛中挾實。中醫認為,其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襲、膽經鬱熱、脾胃濕熱、肺氣虛弱和脾氣虛弱。

【便方1】藿香90克,豬苦膽3個。

【製用法】先將膽汁過濾,拌入藿香後曬幹,微炒,共研為末,水泛為丸,滑石為衣,每服9克,每日2~3次。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2】絲瓜根適量。

【製用法】將曬幹的絲瓜根研成粉,與適量瘦豬肉拌和,做成肉丸煮熟服用。連服半月可獲療效。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3】辛夷花、甜瓜蒂各15克,冰片1.5克。

【製用法】共研為末,早、午、晚吹少許入鼻孔內。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4】元參、川烏、草烏、白芷、金銀花、柴胡、薄荷、鉤藤各15克。

【製用法】將上藥投砂鍋中,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倒入臉盆中,先熏(患者用鼻吸入熱氣,從口中呼出,反複多次),待煎液不燙時洗頭部,每日早、晚各1次。每劑可熏洗2天。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5】白芷9克。

【製用法】研末,用少許吸入鼻內。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6】辛夷、貝母各9克,川芎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7】西瓜藤30克。

【製用法】焙幹研末,分3次服下。

【適應證】鼻竇炎。

【便方8】羌活、白芷、魚腥草、鵝不食草、防風各15克,蒼耳子、辛夷各12克,生石膏20克,麻黃5克,甘草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慢性鼻竇炎。

【便方9】辛夷花25克,魚腥草35克,蒼耳子20克,丹參、川芎、桔梗各15克,甘草10克,白芷8克,細辛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急性鼻竇炎。

鼻出血

本症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中醫稱“鼻衄”,出血部位多發生在鼻中隔前下部,多為急性,一旦發生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中醫認為鼻衄多由肺胃熱盛、肝火上逆、肝腎陰虛、脾不統血所致。

【便方1】生地15克,炒梔子9克,藕節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2】玄參9克,鮮生地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3】荊芥穗6克。

【製用法】炒黑,研末,用水衝服。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4】粉丹皮、生白芍、淡黃芩各9克,白茅花、蠶豆花、仙鶴草、旱蓮草各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5】蓮蓬殼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6】菊花葉適量。

【製用法】揉爛塞鼻。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7】枯礬適量。

【製用法】將生白礬若幹,置適當器皿中,放火上加熱,待器皿中白礬全部沸騰後,除火將枯礬研成細末,瓶裝備用。當鼻出血時,取脫脂棉球,濕水後蘸枯礬末少許,塞入患鼻孔內。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8】南瓜根250克,酒釀100克。

【製用法】將南瓜根洗淨切碎,加入酒釀(米勞糟),用涼水少許,煮沸20分鍾,去南瓜根,將剩餘的酒釀湯加白糖適量,分2次服用。

【適應證】鼻出血。

【便方9】黃藥子8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鼻出血。

鼻息肉

鼻息肉,中醫稱“鼻茸”或“鼻痔”,為鼻腔常見疾病。小的息肉多無明顯症狀,逐漸增大,便出現鼻塞、嗅覺障礙、咽部幹燥等症狀,還可並發鼻竇炎。

【便方1】甜瓜蒂20克,冰片0.6克。

【製用法】將甜瓜蒂研成細末,過篩去除雜質,再加入冰片拌勻後裝入瓶內密封。用時以消毒小棉球蘸上藥粉少許,塞入病側鼻孔內,可即誘發噴嚏反射,約經20~30分鍾後,鼻腔內可有黃色鼻涕樣液體流出,應讓其自然流出,或稍用力擤出。此時鼻腔內有幹澀感,3~4小時後即可再用1次,直至無黃色鼻涕樣物流出,鼻道通暢,能辨香臭為止。

【適應證】鼻息肉。

【便方2】輕粉6克,白礬15克,杏仁7粒。

【製用法】前兩味共研細末,再與杏仁同搗搽患處,或再加烏梅同用。

【適應證】鼻息肉。

【便方3】鬆花粉3克,梅片0.3克。

【製用法】共研末,吹入鼻中。

【適應證】鼻息肉。

麥粒腫

眼瞼皮脂腺或瞼板腺因細菌感染而發生急性化膿性炎症,通稱麥粒腫。中醫稱“土疳”,俗稱“針眼”,多見於青少年,好反複發作。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熱上犯胞瞼或嗜食辛辣,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胞瞼,導致氣血瘀滯,腐敗為膿所致。

【便方1】芙蓉花葉10克,薄荷葉5克。

【製用法】共同搗爛,取適量外敷患處。

【適應證】麥粒腫。

【便方2】白菊花10克。

【製用法】頭煎內服,第2煎洗患眼,每日2劑,分早晚用。

【適應證】麥粒腫。

【便方3】金銀花40克,蒲公英120克。

【製用法】水煎15~20分鍾,分2次服,每日1劑。另將藥渣加水煎沸,待溫後熏洗患眼,每日數次。

【適應證】麥粒腫。

【便方4】蒲公英60克,野菊花15克。

【製用法】水煎,頭煎內服,第2煎洗患眼,每日數次。

【適應證】麥粒腫。

【便方5】青皮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麥粒腫。

【便方6】黃芩6克,薄荷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麥粒腫。

【便方7】生南星、生地黃各等份。

【製用法】共搗成膏,貼患側太陽穴,每日3~4次。

【適應證】麥粒腫。

電光性眼炎

本病又稱“紫外線性角膜炎”,為輻射性眼外傷的一種。多在晚上發作,雙眼同時出現劇烈的疼痛、畏光、流淚、異物感、眼瞼痙攣等症狀。多見於電焊工及其輔助工。

【便方1】人奶或鮮牛奶適量。

【製用法】滴眼,每日3~4次,每次1~2滴。

【適應證】電光性眼炎。

【便方2】雞蛋清適量。

【製用法】滴眼,每次1~2滴,每日2~3次。

【適應證】電光性眼炎。

【便方3】20%鏈黴素液。

【製用法】取鏈黴素1克加入5毫升注射用水即配成20%鏈黴素液。隔10分鍾1次,連續點3次,以後每隔2小時點1次,每次1滴,一般5小時即可見效。

【適應證】電光性眼炎。

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的急、慢性化膿性炎症。前者俗稱“膿耳”,具有耳深部疼痛、發熱及明顯鼓膜充血等症狀;後者特點為鼓膜穿孔,反複流膿,聽力損害,有時可引起危及生命的並發症。

【便方1】石榴皮12克,蜂房1個,田螺1個,蟬蛻3克。

【製用法】共研末,外用吹入耳內。

【適應證】急性中耳炎。

【便方2】枯礬1.5克,硼砂3克,冰片0.9克。

【製用法】共為細末,香油調勻,每日3次滴耳。

【適應證】中耳炎。

【便方3】虎耳草適量。

【製用法】將虎耳草洗淨,待表麵水幹後搗爛取汁,滴入耳內,每日3次,若酌加冰片溶於液中,效果更佳。

【適應證】急、慢性中耳炎。

【便方4】豬膽汁適量。

【製用法】取豬膽汁慢火烘幹,加入2倍量的白礬,共研細末備用。使用前用雙氧水洗淨耳道,再取其藥粉適量,吹至患處,每日1~2次。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