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皮膚疾病(1 / 3)

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以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為主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中醫稱“癮疹”、“瘤”。特點為風團發無定處,忽起忽退,瘙癢不堪,消退後不留痕跡。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複發作,數月或多年不愈。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部位和季節,男女皆可患病。嚴重者喉頭水腫,有氣悶窒息感,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應及時搶救。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或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濕熱毒邪搏結於皮膚;或肺衛肌表不固,風邪乘虛而入;或脾虛體弱血少,風從內生。

【便方1】漚麥秸1把。

【製用法】放鍋內用水熬,然後用熬取的水洗擦患處,反複幾次,多可見效。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2】榕樹須100克,明礬50克。

【製用法】煎水溫洗。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3】防風、荊芥、薄荷、銀花、地膚子、甘草各20克。

【製用法】用水煎成藥湯置於臉盆內乘熱熏洗患處,疹塊便立即消失,每日可洗1~2次。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4】冰糖15~30克。

【製用法】放鍋內加熱,不斷攪動,將冰糖溶化後,加水煎熬拌至1碗,趁熱服,每日1~2次。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5】蒼術、茵陳、地膚子、防風各15克,銀花、薏米各40克,地丁30克,豬苓、浮萍各20克,桂枝10克。

【製用法】先用涼水浸泡20分鍾,然後水煎2次,共煎取藥液400毫升,分2次服下。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6】金銀花、小胡麻各30克,川芎10克。

【製用法】水煎代茶飲。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7】蒼術、苦參、知母、荊芥、防風各10克,生石膏、胡麻、生地各20克,當歸尾、蟬蛻、甘草各5克,牛蒡子6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6劑為1個療程。

【適應證】急性蕁麻疹。

【便方8】紅浮萍100克,青殼鴨蛋2個。

【製用法】煎水連蛋服,每日2次,連服3~4日。

【適應證】急性蕁麻疹。

【便方9】槐角、蒼耳子各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10】防風、荊芥各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蕁麻疹。

【便方11】金銀花30克,甘草9克,皂刺3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蕁麻疹。

濕疹

濕疹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形態各異,總有瘙癢、糜爛、流滋、結痂症狀的皮膚疾患。一般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類。好發於四肢屈側、手部、麵部、陰囊等部位。皮膚具有多形性、彌漫性、易滲液和對稱分布等特點,常伴有陣發性瘙癢,呈反複發作,易呈慢性化。慢性濕疹則由急性發展而來,常有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愈後不留瘢痕。中醫稱“浸淫瘡”、“乳頭風”、“腎囊風”等。認為本病是由於素體脾弱或飲食不節傷脾,濕熱內蘊,加之外感風毒邪氣,相搏於皮膚所致。

【便方1】去炎鬆霜20克,維生素C600毫克,白礬1克。

【製用法】將白礬和維生素C共同研成粉末後與去炎鬆霜混拌均勻,待患處清洗擦幹後即將藥敷之。

【適應證】急、慢性濕疹。

【便方2】土茯苓60克,莪術、川芎各10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有滲液者加黃連4克,銀花12克;幹性者加地骨皮10克,紫草15克。

【適應證】濕疹。

【便方3】野菊花全草250克,陳石灰粉適量。

【製用法】將陳石灰研末,裝入小布袋中備用。將野菊花全草切碎,置鍋內加水2000毫升,文火煎至800毫升,過濾,乘熱洗患處15分鍾,立即用陳石灰粉撲之,每日2次,3~5劑多可見效。

【適應證】濕疹。

【便方4】蜈蚣10條,土鱉蟲、地龍各6克。

【製用法】上藥焙幹研成極細粉末,加香油或麻油適量攪勻,調成糊狀油膏,瓶裝備用,敷藥前用苦參30克,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各10克,黃芩15克煎水洗患處,然後用幹淨的棉簽蘸油膏搽於患部。

【適應證】陰囊濕疹。

【便方5】芒硝(或玄明粉)30克,食鹽適量。

【製用法】開水溶化,乘熱熏洗患處,每日3~5次。

【適應證】陰囊濕疹。

【便方6】蛇床子、地膚子各6克,蒼耳子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濕疹。

【便方7】生馬鈴薯適量。

【製用法】洗淨去皮,切小碎塊,搗成糊狀,外敷患處。

【適應證】濕疹。

【便方8】仙人掌適量。

【製用法】烘幹研末,撲撒患處。

【適應證】濕疹。

【便方9】黃柏、五倍子各等份。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香油調敷患處。

【適應證】急性濕疹。

【便方10】活水蛭10克,紫草3克。

【製用法】共搗爛外塗患處,每日1~2次。

【適應證】濕疹。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係水痘-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好發於軀幹和麵部。特點為成簇水泡,沿周圍神經單側分布,排列呈帶狀,各簇間皮膚正常,常有神經痛,無繼發感染時不留瘢痕。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濕熱火毒侵犯皮膚所致。

【便方1】鮮馬齒莧120克。

【製用法】切碎,搗糊狀塗敷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帶狀皰疹。

【便方2】生半夏9克,雄黃6克,冰片3克,生南星、半邊蓮、白芷各12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瓶裝備用。凡局部出現紅腫有小泡者或未破潰者,可用白酒將藥物調成稀糊狀,用棉簽蘸塗患處。若已潰破者則用菜油調塗,每日3~4次。

【適應證】帶狀皰疹。

【便方3】青黛20克,蒲黃、滑石各30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患處滲液者宜幹粉外撲,無滲液者則用麻油調搽。

【適應證】帶狀皰疹。

【便方4】板藍根50克,大青葉100克。

【製用法】水煎服。痛甚者加遠誌、柏子仁、茯神、元胡各25克。

【適應證】帶狀皰疹。

【便方5】黃連、黃柏、片薑黃各9克,歸尾15克,生地30克,香油360克。

【製用法】用香油將藥物煎枯,去渣,下黃蠟120克(冬天減至80克),熔化後過濾,倒入幹淨的容器內備用。用時取膏20克加青黛粉1克,攪勻外敷患處。

【適應證】帶狀皰疹。

【便方6】龍膽草30克,香油適量。

【製用法】將龍膽草研細末,調入香油,外塗患處。

【適應證】帶狀皰疹水皰已破者。

【便方7】蛇床子適量。

【製用法】焙幹研為細末,用茶油調敷患處。

【適應證】帶狀皰疹。

【便方8】菊花葉適量。

【製用法】搗汁,用白酒調抹患處。

【適應證】帶狀皰疹。

凍瘡

凍瘡是寒冷引起的一種局限性、紅斑水腫性皮損。多見於兒童和婦女。表現為手指、手背、足跟、耳輪、鼻尖等暴露部位的水腫性紅斑、大瘡和潰瘍,自覺麻木感,遇熱有瘙癢、灼熱、緊張感。有受凍和冬季複發史。中醫認為,本病係素體陽氣不足,受寒後血凝氣滯,肌膚失養所致。

【便方1】山楂數個。

【製用法】燒熟去核,搗成膏狀,敷於患處。

【適應證】凍瘡破潰久不收口者。

【便方2】茄子杆、辣椒杆各等份。

【製用法】水煎20分鍾,待涼至50℃時,洗患處。

【適應證】凍瘡。

【便方3】雞(鴨)蛋數枚。

【製用法】帶殼煮熟,去掉外殼和蛋清,留下蛋黃,放入鐵勺中用文火烤熟熬至有黃油析出,待冷卻備用,用時外敷患處即可。

【適應證】凍瘡。

【便方4】辣椒1份,凍麥苗2份。

【製用法】切碎混合,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3~5分鍾,去渣備用。趁熱用藥棉蘸藥水洗患處,洗至水涼為止。

【適應證】凍瘡未破者。

【便方5】蘿卜葉250克,橘皮100克。

【製用法】用清水洗淨後放在鐵鍋內,加水1000毫升煎煮20分鍾,煎湯待溫後浸洗患處。

【適應證】凍瘡未破者。

【便方6】新鮮芝麻葉適量。

【製用法】夏天取新鮮芝麻葉在以往生過凍瘡的皮膚上反複搓擦20分鍾,並讓葉汁留在皮膚上達1小時左右,然後用水洗淨。

【適應證】預防凍瘡複發。

【便方7】五倍子適量。

【製用法】水煎外洗患處。

【適應證】凍瘡。

膿皰瘡

中醫稱“黃水瘡”,是兒童較易染發的一種皮膚病。好發於麵部、頸部和四肢等暴露部位。夏秋季多見,為大小不等的膿瘡和膿痂,迅速蔓延,有接觸傳染的特性,病程不定,綿延數周或數月。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濕熱之邪鬱於皮膚,化毒成膿所致。

【便方1】杏仁數粒。

【製用法】燒炭研為末,塗於患處,幾次便好,忌搔抓,以免感染。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2】黃柏適量。

【製用法】炒黑調香油,塗於患處,忌搔抓。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3】黃柏、冰片各等份。

【製用法】研末,用香油調和成膏,先將瘡痂用鹽水洗淨,再塗膏,每天2~3次。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4】雞爪黃連適量,雞蛋1個。

【製用法】先把雞爪黃連研成細末,再把煮熟之雞蛋黃放鐵勺內炒出油,調和黃連末成糊狀,外敷瘡麵上。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5】馬鞭草500克。

【製用法】洗淨煎水600~700毫升備用。將馬鞭草煎劑,塗搽患處或用紗布浸液外敷患處。若有黏稠滲出液或膿痂者,可用淡鹽水或雙氧水洗淨患處,再用馬鞭草煎液外敷,每日5~6次,一般3~5天多可痊愈。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6】川芎、白芷、五靈脂各等份。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茶油調勻塗患處。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7】馬齒莧適量。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8】黑豆適量。

【製用法】炒焦研末,香油調勻外搽患處。

【適應證】膿皰瘡。

【便方9】龍骨30克,青黛15克,五倍子10克。

【製用法】共研為細末,香油調塗患處,每日1次。

【適應證】膿皰瘡。

疥瘡

疥瘡是由人型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好發於皮膚薄嫩部位,如指縫、肘窩、腋窩、乳房下皺襞、臍周、股內側、外生殖器等,甚至遍及全身,但頭皮、麵部不侵犯。皮損有隧道,夜間劇癢,影響睡眠,搔抓可繼發感染。

【便方1】苦楝子30~40克,鮮苦楝根皮100~200克。

【製用法】武火煎1小時外洗,每天3次。

【適應證】疥瘡。

【便方2】幹花椒15克,鮮韭菜5克。

【製用法】搗爛加入升華硫粉40克,用茶油適量調成糊狀,遍搽全身,每日1次,2~3次多可愈。

【適應證】疥瘡。

【便方3】蜀椒、白礬、百部、蛇床、地膚、雄黃、苦參各15克,輕粉、硫黃各10克,白酒50克。

【製用法】用前7味藥煎水趁熱熏洗全身,每日1次,熏洗後即用輕粉和硫黃研末置白酒內浸泡,塗擦癢痛處,連用3天。

【適應證】疥瘡。

【便方4】韭菜100克,大蒜3瓣。

【製用法】搗爛敷患處,每日1~2次。

【適應證】疥瘡。

【便方5】雞蛋殼、烏梅各30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香油調塗患處,每日1~2次。

【適應證】疥瘡。

【便方6】絲瓜、馬齒莧各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疥瘡。

【便方7】百草霜適量。

【製用法】研末,擦於患處。

【適應證】疥瘡流水不愈者。

脫發

脫發即頭發稀疏,主要見於男性,多數人認為與遺傳、精神及雄性激素分泌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脫發屬於虛損範疇,脫發一般先從額部兩側開始,逐漸向上擴展至頭頂部。重者可致頭發大部或全部脫落。

【便方1】生薑適量。

【製用法】將生薑去皮後外擦患處,每次10分鍾,每日3~4次,可刺

激頭發再生。

【適應證】脫發。

【便方2】花椒120克,75%酒精1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