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藥是我國勞動人民應用最早最廣的一種劑型,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等優點。因煎煮湯藥方法直接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故煎煮湯藥很有講究。
1.煎藥容器的選擇
中藥都含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如生物堿、鞣酸、蛋白質、揮發油、色素等。它們有的可與銅、鐵等重要金屬起化學反應,而使藥物失效或生成有毒物質,所以選擇陶瓷瓦罐或搪瓷製品為宜。如砂鍋煎煮,不僅受熱均勻,而且能防止火急損害藥物有效成分。
2.煎藥前的浸泡
藥物經過浸泡後煎煮,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湯藥多為植物、礦物或動物類,其中植物類藥物中大多為多年的草本,其根莖、果實,質地堅硬、致密,如人參、黃連、何首烏等不易煎透。因此煎煮前應將藥物用冷水浸潤,使水充分浸入藥物組織內,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煎泡時間以1~2小時為佳,夏季可適當縮短。
3.煎藥水的選擇
煎藥水質的好壞,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有很大影響,如含鈣、漂白粉的井水、河水等,易引起中藥成分的損失。為保證藥效,選擇泉水和將自來水沉澱過濾後再用為好。煎藥用水量,應根據藥物的性質、病人的年齡以及用途等而定。一般成人煎煮湯藥需加水量超出藥麵2~3厘米,第二煎加水宜高出藥麵1~2厘米。
4.煎煮的火候和時間
煎煮湯藥的火候和時間的長短,應根據藥物的性質和用途而定。一般解表藥多取其氣,必用緊火煎煮(即武火煎煮,沸後煎10~15分鍾);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煮,溫服為宜;滋補藥多取其味,用文火慢煎,有助於藥效的煎出(即先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一般煎煮40~60分鍾)。湯藥第一次煎煮20~30分鍾即可,第二煎則較第一煎時間減少5~10分鍾。
5.煎煮的順序
即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與用途而決定先煎還是後煎。揮發性藥物如薄荷、大黃等應後煎,即煎煮沸後15分鍾,然後再加入這些揮發之品,繼續煎煮10~15分鍾,質地堅硬的根塊、果實、礦物質,如人參、附子、牡蠣、瓦楞子等,則應先煎沸15分鍾後再加入其它藥物,總之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發散之藥及芳香之品不宜多煎。
6.煎藥的次數
科學家們作過分析,中藥的第一、二煎的成分煎出率達70%~80%,第三四煎占20%~30%,因此正確的方法是采取“煎煮三次,混合藥液分次口服”最為科學。
7.包煎、烊化和衝服
有些藥物如青黛、車前子等因黏稠不易煎煮或增加過濾困難,可用包煎;有些藥物如阿膠、蜂蜜、飴糖等易形成膠體液而影響其藥物有效成分煎出,且加熱時表麵張力增大,形成泡沫或焦化,可采用烊化;昂貴類藥物或不易溶於水及加熱易揮發之品,如牛黃、朱砂、琥珀、羚羊粉等可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