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憲字孝章,曾任尚書令,這可是不得了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總理。不過後來因為政治風暴被貶到吳郡擔任太守,曆史上用器量雅偉四字形容盛憲,說明此人胸懷寬廣,氣量非凡。
嚴輿對於上輩子讀過不少關於三國的書籍,雖然對盛憲了解不多,但卻是記住了這麼四個字。
不過嚴輿並不是第一次接觸盛憲,早在數年前的水災中嚴輿便是見過了盛憲。盛憲對於嚴輿賑濟災民一事很是欣賞,甚至打算舉孝廉讓嚴輿為官。隻是當時嚴輿還未滿十三歲,實在是太小了,所以此事便是擱淺。但是現在,聯軍伐董即將開始,嚴輿也已經十六歲,時機已經差不多了。
到了太守府,嚴輿見到了盛憲,說明了來意。當然,不能擺明了說要官。這種時候自然是要扯虎皮做大旗,說些什麼報效朝廷之類的話。
盛憲本來就對嚴輿印象不錯,在隨意與嚴輿交談了一番之後便說道:“我當舉安邦為都尉。”
“感激憲公成全。”嚴輿當即躬身道謝。
“國家值此危難之時,正是需要安邦這樣的青年俊傑。且老夫本身與軍事也不甚擅長,安邦此來便幫了老夫大忙。”盛憲摸了摸胡子,笑嗬嗬的說道。盛憲本乃漢朝名士,善於學問政事,對於軍事不能說不了解,但確實不是很擅長。而盛憲也知道嚴氏所練的那一千精卒,覺得嚴輿在軍事上還是能信得過的。更何況嚴氏還與山越交好,這更是盛憲選擇嚴輿的原因之一。
“小子定然全力輔助憲公保一方平安。”嚴輿再次鞠躬,心下頗歡喜。雖然舉孝廉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有正式的任命下來,但是這個時候太守的權力已經很大了,盛憲既然已經同意推舉嚴輿,那麼嚴輿恐怕馬上就能夠走馬上任了。
吳郡本來就還有三千郡兵,雖然這三千郡兵的戰鬥力很渣,但是這仍然是讓嚴輿手中的力量提升了數倍。嚴輿也不準備將這三千郡兵全部劃至麾下,隻打算挑選其中精銳與自己的部隊一同訓練,隻要有三千可戰之兵,嚴輿就有信心參與到伐董聯軍當中。要知道,曹操當初也不過舉兵幾千而已。雖然曹操作為發起者之一,不是嚴輿能夠比擬的,不過嚴輿本身也沒有打算成為一路諸侯。隻要能夠參與,而後撈到軍功便夠了。
果然,嚴輿的猜測沒錯,過了不到三天,盛憲便是讓仆人來到嚴府,讓嚴輿走馬上任。
吳郡的三千郡兵大部分駐紮在吳郡郡城三裏外的軍營裏,嚴輿來到了軍營裏。所有人都知道嚴輿是新上任的都尉,所以無論在軍營裏還是不在軍營裏的大大小小的將官都是早早到了軍營,迎接嚴輿的到來。
太平盛世文人強勢,但在亂世當中能夠掌握軍隊的武官卻是更受歡迎。所以這些人裏麵,不少當地氏族之人,而作為吳郡大族,嚴輿認識不少人。
“吾等恭迎都尉大人。”以一名中年文士為首的將官們向嚴輿行禮,嚴輿認識此人,是當地張氏族人名叫張玄。張氏在吳郡也算大族,張玄擔任軍司馬。以前盛憲兼職都尉,旗下隻設有這一個軍司馬,設有平時卻是此人管事,在眾人當中算是身份最高的。
“諸位不必如此客氣,請起,請起。輿受憲公厚愛,執掌一郡之兵,還需多多仰仗諸位。”嚴輿抱拳笑道。
眾人起身,其餘將官都站著沒動,隻有那張玄上前說道:“多謝都尉,不過今都尉前來是恐為公事,請容下官稟報些許事宜。”
嚴輿點點頭,他對於吳郡這三千郡兵了解其實並不是很多,有人介紹倒是正好。
“今我郡名有三千軍士,然實則隻有兩千七百三十四之數。其中軍司馬一人,軍侯十三人,屯長二十七人,隊長、什長、伍長若幹。”
漢朝軍製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隊、百人一屯、二百人一曲,千人一部。分別設伍長、什長、屯長、軍候、軍司馬或是校尉。其中屯長、軍候就是最基礎的指揮官,在軍隊中地位較高。
兩千七百人的軍隊,無論如何也至少有兩名校尉或軍司馬一級的將官,而現在卻隻有眼前這一名軍司馬,這不得不讓人覺得有些耐人尋味。
嚴輿既然準備接收這三千郡兵,便早已經打聽了一些消息。知道張玄一直想要補上都尉一職,隻是盛憲一直沒有答應。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嚴輿就知道,想要將這三千郡兵抓在手裏恐怕沒那麼容易。
“雖然我部人員不齊,但這些年來勉力之下還能維護一方平安。然近些年許多軍卒都已近年暮,若是再無人員補充,恐怕數年之後,我郡將無可戰之兵。”軍司馬說完退在一旁,眼觀鼻,鼻觀心,倒是很謙卑的模樣。
隻是嚴輿明白,張玄一上來就扔給自己一個燙手山芋,對於自己這個突然出現的都尉恐怕不是那麼的高興。人員不齊、軍卒年邁,這些事情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既然一直這麼拖著,恐怕便不是那麼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