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有人的印象裏,劉備是個終於漢朝皇室的人,一心輔佐朝廷。其實這些都是放屁,羅貫中一本《三國演義》顛覆了正史,偏偏正史不爭氣,寫出來讓人看了跟嚼草根一樣,嚼了半天都吸收不了營養。
且不說劉備從小說過造反的話,也不說他四十多了寄居在荊州的時候還沒有兒子,領養一個取名叫劉封,後來有了親生兒子取名叫劉禪。封,禪這倆字可是皇帝祭天祭地的專用字。單說就漢朝最後腐敗成那個樣子,天下窮苦農民集體造反想要推翻漢朝,劉備他不是窮苦農民麼,漢朝對他很好麼,他和那個官逼民反的腐敗朝廷有什麼關係什麼感情?
現在討論這些也沒有什麼用,下麵我們就講講為什麼說是劉備最先造反。
三國群雄裏,隻有劉備地位最低賤,但是其他條件比他優越百倍千倍的人都不敢率先造反。這是因為什麼?用一句“胸懷大誌”顯然無法解釋。
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明白,袁紹,袁術為什麼不率先起兵造反,他們為什麼要等到漢朝朝廷已經搖搖欲墜了,才敢做做當皇帝的美夢。其實道理很簡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劉備他們孤兒寡母,家抄了估計也不夠去抄家的人一頓飯錢。曹操,袁術,袁紹他們呢?他們這些高幹子弟不造反,天天不耽誤山珍海味花天酒地,懷抱美女吃喝玩樂……造反成功了(當然,幾率極低)頂多更進一步,一旦失敗,再想保住懷抱美女燈紅酒綠那是萬萬不能了。
所以,不隻是劉備敢想,還因為他造反的成本極低,需要付出的代價很小。
當然,凡事都有兩麵性,你的成本低,那難度也就隨之加大了。曹操,袁紹,他們既有資本(人)又有資源(錢),你沒人沒錢單靠一張嘴去說別人和你一塊去幹這殺頭的事。TMD精神病才跟你去呢!
劉備一個見了城管就得跑的地攤少年,到哪去拉人跟他起義呢?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劉備生活的年代,正是東漢王朝最黑暗的時候,桓靈二帝一個比一個昏庸,朝政一天比一天腐敗。尤其是劉備十八歲的時候(公元178年),漢靈帝劉宏在朝廷上公然賣官。
這貨也不知道小時候腦袋被驢踢過還是咋的,反正他就敢幹這摸高壓線的事。據史書記載,劉宏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他本來是河間(封國,首府樂成〖今河北省獻縣〗)王劉開的子孫,父親劉萇是解瀆亭侯。父親死後他繼承爵位,弄了個三級侯爵當當。也是他走路踩狗屎上了該他走運,漢桓帝劉誌死了以後沒有兒子,當時任執法監察官(侍禦史)的河間人劉鯈(音tiao〖條〗)就向竇武推薦了老鄉劉宏。
竇武是皇後竇妙的老爹,竇妙馬上就晉級皇太後了,皇帝卻不是自己兒子,地位難保啊!所以老爹推薦劉宏以後,竇妙就決定聽老爹的,讓劉宏當皇帝。TMD,又是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例證:當皇帝也推薦老鄉!
劉宏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當了皇帝以後騷的不行,沒幾年他就想了個發財的招--賣官。可能有人要問,當皇帝還缺錢嗎?
回答:當皇帝不缺錢,也用不著錢!
但是劉宏這貨賤啊!
他當解瀆亭侯的時候可能有點窮(這是史書上記載的,真TM扯淡,侯爵還窮,老百姓還有活路嗎?)所以當皇帝以後,劉宏就經常譏笑前任劉誌不會經營財產。於是,他就在禦花園(西園)成立了一個“賣官專案組”,專門負責賣官事宜。
不過,人家賣官也真講誠信,上至朝廷梁柱三公下至基層官員縣令,全部明碼標價,公平交易童叟無欺。雖然沒有支付寶,人家的支付方式也很靈活,你是現金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官也行,你是按揭貸款先付一半也行(按揭買官的,到任以後需加倍償還利息),反正和皇帝做生意誰也不敢賴賬。
僅僅這些,還遠遠不足以顯示人家皇帝的誠意。
為了徹底解決客戶們的後顧之憂,劉宏還預先按照不同的縣區別劃分,比如縣大縣小人口多少,縣貧縣富資源多少,全部按照實際情況明碼標價,不搞欺詐不刷成交量……決不至於讓你花了冤枉錢收不回成本。史上最公平的交易啊有木有?
相信諸位已經明白,隻要你膽兒夠肥下得了狠心盤剝百姓,花點錢買個官,到任之後使勁搜刮民脂民膏,要不幾年你就腰纏萬貫成土豪了。
不過,這樣的政府應該也屬於癌症晚期無藥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