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屯田(1 / 2)

其實屯田本來就是諸葛亮發明的,隻是因為李群的到來,而讓諸葛亮的屯田製度早了幾十年就實施了。

屯田製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又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稱鹽屯,是明鹽商為了便於在邊境地區納糧換鹽而辦的屯墾。而民屯和軍屯就是狹義的屯田。而屯田製就是以屯田為目的而建立的一種製度,由曹操建立。國家強製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田租。淵源於西漢。西漢前元十一年,漢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漢武帝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當時屯田主要集中於西、北部邊陲,主要方式為軍屯,且規模不大。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據說當年屯田收獲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

諸葛亮道:“屯田可分為軍屯和民屯,因為我們徐州這次來了二百多萬人口,其中光是家眷就有上百萬之多,可以作為民屯,前來參軍的青壯年可以先編入我軍的預備役部隊,在農忙的時候,就到荒地去開墾農田屯田,農忙完成可繼續參加訓練。但依然是預備役,民屯每

50 人為 1

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郡縣。收成與州府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屯田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軍屯以士兵屯日,60

人為1

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魯肅道:“孔明,如此分配的比例,恐怕失民心啊,當今我徐州是最強大的一個州,糧草充足,完全不需要在去和民搶奪糧草的地步,不如官5民5吧?主公,您看呢?”

李群正在聽著諸葛亮的話,忽然聽到魯肅的提問,急忙道:“好,就按子敬的意思吧,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徐州不可失了民心,孔明屯田製的剝削較重,屯田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則更加艱苦,會引起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曹魏統治者向屯田民征收租稅的辦法,是棗祗倡導的“分田之術”,即官府提供土地,收獲的穀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對分。這樣的剝削辦法達到了積糧供軍的效果,百姓雖然吃虧,但能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環境,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屯田使有限的生產資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東漢末年之際,廣大人民饑寒交迫,所謂“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方麵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麵大片荒地無人開墾,而屯田製則可以把這些勞動力安置在國有土地上從事生產,從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產資源。再者,建安屯田解決了軍糧供應問題。軍閥混戰,歸根到底打的是糧草。曹操軍團積極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實行屯田製度,不但糧草供應有了保障,而且大大減輕了農民運糧的沉重勞役負擔。當然李群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剛剛過去沒多久的時候采取屯田的製度,無疑是好的,這樣給無數的食不果腹的窮苦百姓創造了一個安定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