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的名聲太不好聽了,所以後來鶴年堂將其手書的匾額移入店內幽暗處——至今仍懸掛在那裏。好在明代的東南沿海抗倭、後又調到北京重修長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曾替鶴年堂題寫過“調元氣”、“養太和”兩幅橫額,畢竟能鎮壓住嚴嵩的邪氣。時空流轉,戚將軍手書的匾額,在“文革”期間不知被哪位紅衛兵小將摘走了,下落不明。

頭頂“馬聚源”(帽),腳踩“內聯升”(千層底緞鞋),身穿“八大祥”(衣料),腰裏別著“西天成”(煙袋)……這是老北京流傳的一段民謠,也是那個時代出門時一身最好的“行頭”。可見北京人有重名牌、愛精品的傳統,知道怎麼“包裝”自己。穿衣戴帽,一點也不馬虎。可說到底還是要靠錢來撐腰,於是又加上了一句:懷裏揣著“四大行”(即“中央”、“交通”、“中國”、“農工”四大銀行的洋鈔票)。

這一身裝束,在那個時代,至少也相當於“白領”了吧?窮人恐怕隻有羨慕的份。但據我所知,老舍筆下拉洋車的駱駝祥子,也很愛穿內聯升的鞋——一種雙臉帶“筋”、外觀顯得虎頭虎腦但柔軟吸汗的“轎夫灑鞋”,物美價廉。這是內聯升為販夫走卒特製的。因為它有兩句口號。第一句是:“要想賺大錢,就得在坐轎的人身上打主意”。第二句則是:“要伺候好坐轎子的,就得想到抬轎子的。”它既要照顧貴族的趣味,但也未因之而忽略平民的願望。所以連祥子這類車夫、腳夫都穿上了內聯升——都穿得起“名牌”了。考察得如此周到、如此有人情味——這樣的名牌,肯定名不虛傳。

你肯定想象不到,這被樣子讚不絕口的內聯升,是以生產官靴而出名的。甚至連溥儀在太和殿登基時穿的那雙“龍靴”,都是向內聯升訂製的——內聯升替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打造了小小的“龍靴”。不僅天子的腳下穿著內聯升,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拜謁時穿的朝靴,也大多來自內聯升。

其實仔細分析內聯升的店名你就不奇怪了。“內”指“大內”,即皇宮;“聯升”,即“連升三級”的意思。內聯升確實是靠那些熱衷於走仕途的人發大財的。誰不圖個吉利呀?誰不想升官發達呀?他們更容易領會一種商品的名稱裏所隱含的吉祥與祝福,於是大把地掏錢——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行情看漲,賣到了幾十兩白銀一雙。

穿著龍靴的末代皇帝於1911年退下曆史舞台,內聯升的主打產品不再是官靴了,改為民用的禮服呢麵千層底鞋和緞子麵千層底鞋。在運用高檔材料方麵一點也不含糊:從美國進口的禮服呢做鞋麵,用日本的亞細亞牌漂白布做千層底包邊,連納底時都選用溫州出產的上等麻繩。老字號之所以成為老字號,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肯定是有原因的。更值得現代企業學習的是那種一絲不苟的精神。要想贏得大眾的口碑,光靠花錢做廣告可不行。比黃金地段更重要、比打折或有獎促銷更靈驗的,還是產品的質量本身!

我不知道內聯升獨特的製作工藝和精品戰略在今天是否還能保持,或保持了多少?它的“祖傳秘方”被公開之後,每每逛大柵欄時遇見這家老字號,我總要肅然起敬。這才是合格的廠家,這才是我們民族優秀的商人……

至於民謠裏提及的“八大祥”,則指北京綢布皮貨行業的八個“祥”字號:瑞軼祥、瑞林祥、瑞增祥,等等。八大祥都是山東省濟南府章邱縣舊軍鎮一戶孟姓人家的產業,相當於現在家族式管理的集團公司。這是那個時代的大財主,經營絲綢布料,堪稱是華麗的家族。孟氏兄弟分家後,各建本支堂號,不斷發揚光大—彼此仍呈遙相呼應之勢。

近來北京有句流行語:翠花,上酸菜!老北京的名菜館裏還真有個叫翠花樓的,不知道那裏麵的酸菜是否由翠花姑娘端上來?

餐飲業的老字號可太多了,比翠花樓更有名的是全聚德、便宜坊、東來順、六必居、鴻賓樓、同和居……包括在虎坊橋一帶紀曉嵐閱微草堂遺址的晉陽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