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2 / 2)

這些軍中的將領還有不少是出自軍武院這樣的高等武將學府,趙禎覺得他們不少人都是事後諸葛亮,不結合實際去考慮問題,老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應該怎樣怎樣,這樣不吃敗仗才怪嘞!

手裏拿著小旗在析津府的沙盤上不斷比劃,最後趙禎實在找不出遼人會躲藏在哪裏給自己致命一擊,按理說這麼長的時間完全足夠遼人發動軍隊的了,遼人騎兵的作戰習慣是自備軍需,就食於敵,這樣甩掉後勤的策略對於防禦戰來說是最為有優勢的。

一旦戰爭打響,遼朝的騎兵應該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燕雲之地,並與大宋軍隊展開決戰,可是如今宋軍連克燕雲七府十一縣,遼朝連續丟失易州,涿州和檀州,三周之地,並且遠在東麵的薊州也算是孤懸海外,必是大宋的囊中之物。

南京道雖然是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但確實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唯一能和南京析津府相提並論的也隻有西京大同府了,那裏是遼朝在燕雲十六州的又一重要地區。

大宋軍隊先南後西的政策和當年太宗的一樣,即便是大縱深作戰,也不可能從所有臨近之地發兵,這對於大宋來說兵力會十分分散,而分散的代價便是各個擊破。

趙禎此次既要實行快速的大縱深作戰,又要穩紮穩打,他可不想重蹈當年高粱河的覆轍。那一戰宋軍雖然是以疲敝之師連續作戰,但在戰爭之初確實是勢如破竹。

而反觀契丹,在宋軍進軍之時,軍民望風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師,這說明遼朝在燕雲一帶的統治已經基本瓦解。

如果說大宋曾經有一次最接近收複燕雲十六州,那肯定就是高梁河。

可惜,高梁河最終還是以慘敗而告終。

高梁河一戰,對宋遼雙方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的,從大宋一方來說,從此再也不敢進行這種大縱深的軍事突破,換言之,爺爺趙二的膽子被嚇破了。

而對遼方來說,完全建立了對宋軍的心理優勢,而燕雲一帶的軍民也再不敢對宋軍寄以期望。

這種微妙的變化在後來的雍熙北伐時也有體現,對大宋和趙二來說,在戰略上隻敢采用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方式,同時大宋朝野上下還寄希望於燕雲百姓的響應。

但他們沒有想到,經過高梁河的慘敗後,燕雲人民已經不可能象當初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因此在雍熙北伐的過程中,再也沒有了遼國官軍聞風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須經過血戰。

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經過惡戰後的被迫行為,這也使得趙禎此次禦駕親征的難度有所增加,太宗這位“二”的很厲害的爺爺給他留下了相當大的難題。

13464/36368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