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雲中地,川原平衍,多大舉之寇,虜南犯應朔諸城必窺之地也。這便是曆史中對雲中大同最明確的描述,隋開皇年間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趙禎翻開關於大同府的圖冊記載,這是大宋文人整理出來的史冊,對大同府的記載頗為詳實,一旁的包拯已經開始為他解釋遼朝大同府的演變:“遼承唐製,即道--州--縣三級。重熙十三年,遼人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統二州七縣:弘州、德州,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長青縣、奉義縣、懷仁縣、懷安縣。
西京大同廣袤二十裏,建有西京同文殿,設留守衙。北門東為大同府衙,西為大同驛。重熙十七年分雲中置大同縣,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果然是龍圖閣的大學士,包拯的一番詳解讓趙禎對大同府的了解更為透徹,大同府的重要便在於他對析津府的守望相助。
看似是燕雲的一部分實為析津府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曆史上大同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曆朝曆代無不派名將鎮守,既防外來侵略又保中原之安危,被譽為北方鎖鑰。
如若遼人死守大同,趙禎定然不會善罷甘休,蠶食之計他早已準備好了,從太原府,真定府,以及被大宋拿下的蔚州,奉聖州三個方向向大同府施壓,形成合圍之後斷絕糧草,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斷其水源。
現在遼人居然送來如此大禮,趙禎自然樂於接受,斜斜的靠在錦榻上對包拯道:“遼人獻上大同府隻為借道中京,如此包學士以為如何?”
包拯稍稍一想便皺眉道:“遼人上京必有異動,甚至關乎國鼎,否則遼人必不會下次重注,以大同府為禮,以燕雲全境為媒。”
趙禎驚訝的望著包拯,沒想到這個古板的包希仁居然還有著如此通透的心思,以點及麵的想到了上京城的政治,看來包拯這幾年在析津府學了不少的東西,抬頭看了他一眼,年紀僅僅比自己大上一歲的包拯,在樣貌上卻比自己老陳不少,看來在析津府他可沒少吃幸苦。
“沒錯,張儉前來借道乃是遼朝皇太弟耶律重元欲圖謀反,故以大同府為謀,領遼朝十萬精銳回朝勤王,匡扶皇長子耶律洪基,朕以應允。”
包拯躬身道:“陛下英明,助遼皇正統繼位,乃是有德之君為之,與理與法皆為上善之舉。”
趙禎就知道包拯會這麼說,包希仁把禮法看的比什麼都重要,規矩在他麵前重如泰山,定然會支持遼人正統皇嗣,這不關乎遼朝是否與大宋敵對,乃是出於公義。
雲中大同對於析津府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包拯也能從中看出端疑,如若官家把析津府升為陪都北京,那大同對析津府的重要更是顯著,乃是析津府的西北鎖鑰之地。
燕雲全境已然是大宋的囊中之物,這是幸事,但也是大宋的危機,包拯從趙禎對析津府以及大同的安排和規劃上清晰的感覺到遷都才是官家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