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2 / 2)

朝臣們年年附和,但他們走在北京城最為寬闊的禦道之上後,便整個人都驚呆了,寬闊的禦道左右二十丈的距離,這是東京城禦道的兩倍有餘,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一望無際似得,而遠處的宏偉建築看的他們熱血澎湃,無他,隻因這建築與漢唐時的宮闕極為相像,雖然他們沒見到,但漢唐詩詞流傳下來的可不少。

什麼盛世,什麼文治武功,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東西!即便是說的再好,再完美也沒用,而眼前的宮殿卻是能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很。

朝臣們跟隨在趙禎身後緩緩前進,又是期待又是膽怯,他們期待這雄偉高大的宮殿同時又擔心這一切的不真實,大宋真的要恢複盛唐的氣象了嗎?大宋真的再也不會回到被外族兵臨京師之地了嗎?

路上的百姓把禦道圍的嚴嚴實實,即便是北平府的衙役去趕也趕不過來,他們都是析津府的原住民,雖然現在是天子的腳下之民,但卻沒有見識過如此多的相公和朝臣,自然要一看究竟,這些大宋的朝臣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而趙禎很貼心的為百姓準備了“解說”當龐籍抵達天安門之後,便有侍者高聲叫道:“開府儀同三司,中書門下平章事龐籍入宮!”簡單的一句話報出了他的官職品級以及姓名。

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讓許多人驚訝,但卻引起百姓的歡呼,“原來這位便是咱們大宋的相公啊!真是了不得的人物!”

為了方便遷都而來的官員,北平府的皇宮各門名稱還是沒有變,隻不過增加了一些而已,最為壯闊的天安門之後便是宣德門,參知政事的夏竦,晏殊,三司使包拯等人,每人進入天安門都要報上一遍,讓圍觀的百姓知曉這是大宋的什麼人。

北平府皇宮要比開封府的大得多,並且城牆也比東京城皇宮要多,在皇宮之外還有專門的甕城一般建築,而最為高大聳立的便是天安門,這是外城的城門名,是趙禎親手所書,當然還有地安門之類的……

趙禎其實極力的想要避免這裏與後世重名,但無奈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北平府的官員上疏的時候便提到了天安地安四字,仿佛有所感應一般,趙禎便鬼使神差的在紙上寫下天安門,地安門六個字,於是北平府的皇宮南北二門便由此得名。

即便是在北平府多日了,每當趙禎看到天安門三個字後便心生感慨,還好,皇宮的城門上還是宣德門三字,否則趙禎真有些再次穿越的感覺。

今天是朝臣第一次進入北平府的日子,也是他們第一次進入皇宮參加朝會的日子,更是在官家的引領下進入北平府的皇宮,豈能不激動,當他們在兩位聳立入雲的巨人之下進入乾宇殿的時候,萬歲之聲喊得格外響亮,在高大空曠的宮殿中久久回蕩……

13464/4123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