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1 / 2)

西夏人的戰術依然停留在原先的戰法上,在沒藏訛龐的認知中,三十萬的伏兵足矣打亂大宋的軍陣,興慶府的駐守之兵完全有能力進行內外合圍,宋軍便成了甕中之鱉,被夾擊之下的宋軍必會潰敗。

但是他錯了,狄青早就準備好了對付西夏伏兵的策略,以不變應萬變,穩之一字是大宋軍隊最鮮明的特色。

楊懷玉在西夏伏兵出現的第一時間便向南路軍打出旗號,多以步卒為主的南路軍最適合對付西夏人的騎兵,他們已經在大宋軍陣的側翼構築起了對付騎兵的攻勢,可以說軍陣中的火炮其實就是引誘西夏人的誘餌。

火炮強大的破壞力使得西夏人忌憚,那勢必以火炮為主要目標,進攻的重點在哪裏,大宋的防禦重點便也在哪裏。這是心理上的較量,從一開始西夏人便被誤導……

所謂的進攻興慶府,其實不過是引誘西夏伏兵的出現,這支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一旦進入宋軍視野,那他的威脅基本上就消失了。

果不其然,沒藏空山率領三十萬援軍如黑雲般向大宋軍陣撲來,他們的目標正是震耳欲聾的火炮陣地,而南路軍早已再次嚴陣以待。

對付騎兵的辦法多種多樣,撒在地上的鐵蒺藜,便是第一道防線,小小的鐵蒺藜在地上並不顯眼,再加之被宋軍塗抹成和地麵車不多的眼色,遠遠看去空無一物,但真正靠近發現的時候已經刹不住了。

鐵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繩串連,以便敷設和收取,成串的鐵蒺藜被士卒們瘋狂的潑灑在軍前的空地上,這東西最為簡便,根本就不需要專門的布置,它有四根伸出的鐵刺,長數寸,凡著地均有一刺朝上,簡單的原理卻省時省力。

當然除了用作抵擋步騎之外,這東西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報警效果,月黑風高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若是敵人不小心踩到尖銳的鐵蒺藜,報警效果可想而知……

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宋軍還“貼心”的為這些尖銳的小東西塗抹上毒藥……被稱之“鬼箭”,意在防不勝防之意。

不光有鐵蒺藜,大宋對付騎兵還有三寶,陷馬坑,拒馬槍,棘輪弩,這四種器械高低搭配,形成一道道看不見的防線,對騎兵的損害卻是極大的。

三十萬大軍自然不可能都是騎兵,西夏人的擒生軍,質子軍,鐵鷂子,步跋子等等都在這三十萬大軍中出現,顯然這個時代的人們已經發現,複合兵種比單一兵種要更加有戰鬥力。

不光是西夏如此,大宋,遼朝都是如此,軍中純粹以騎兵,或是步兵組成的陣型已經少之又少,這種先進的戰鬥理念在華夏早已存在許久。

人數如此之多的戰爭早已超脫了將領的控製範圍,即便是主帥狄青也隻能稍微控製中軍對各路的指揮,或是傳令收縮,或是傳令突進,或是傳令增援。

每一場戰爭的結果幾乎都是很難預料的,大軍所能做的便是盡可能的武裝自己,盡可能的保持陣形不變,而士兵能做的便是盡可能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盡可能的不被衝散看見自己的虞侯,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