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和0.5:1結果完全不同。
對於北伐,趙禎可是下了大功夫的,這不是在滅國西夏之後才被提上了日程,而是從趙禎登基開始便已經著手安排下了,憤怒是挑撥的最佳手段,這憤怒往往會成為矛盾的催化劑。
兩府相公們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對於這些所謂的“正人君子”來說,誠意律己是基本的道德準則。
當然夏竦可以排除在外,但趙禎同樣不打算讓他知曉,因為這個老狐狸已經開始向狡猾的“毒蛇”轉變,他的方法隻會更加激進,趙禎需要的是離心離德,而不是犧牲無辜。
戰爭從來不是單方麵的,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戰爭,早已不是打出旗號一路殺伐,直至敵人滅國的傳統套路。
戰爭是一門藝術,滲透破壞,迷惑敵人,甚至於刺殺等等都是重要的揮毫,稍有差池便算不得完美的畫作。
對於兩府相公們來說,眼前的一切都在說明官家是在為北伐做準備,誰也不傻,這已經是官家的第三道調兵聖旨了。
兵符與聖旨一起被裝進金色的匣子中,三才小心的捧著它就像是捧著一個火藥彈。
龐籍等人都知道,隻要狄青還在朝堂之中戳著,北伐便還沒有開始,何況彭七也在其列……
接連五道旨意,調動了約三十萬大軍之後,趙禎才停下,其這種甚至調遣了遠在訓練的踏白軍,背嵬軍雖然沒有調遣,但他們本就在京畿之地拱衛北京的安全。
“官家,是否要令所有將士歸營?”
狄青的話讓所有人緊張起來,這麼一來距離北伐便真的不遠了!
“不可,時機尚未成熟,莫要打草驚蛇。”
趙禎擺手否決了狄青的建議,這時候自然要讓遼人蒙在鼓裏,一旦大宋進入戰爭狀態,遼人即便再傻也不會上方,當初兵演北伐已經在大宋的手上吃過一次虧了。
不過兩府相公對於北伐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於他們來說,一旦北伐成功,滅國遼朝,他們都將名載史冊。
所以沒人比他們更積極了,文官的追求無非就是丹青史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時候可沒有所謂的婦人之仁,文德殿中也沒有頑固不化的腐朽,即便是古板的包拯都在陳述三司的能力,希望三司加入到其中。
事實上三司已經身在其中了,國帑的每一分,每一豪支出都經過三司,這些年來包拯主持三司極少出現差錯。
而趙禎的蔡記以及皇後碧雅軒的進項也由半數流向了三司,可以說這個國家的大多數財富都集於包拯的手中。
包拯也是第一個知道趙禎在為北伐做準備的人,甚至要比龐籍先知曉。
文德殿的內朝會結束了,所有人都滿意的離開,因為他們得到了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官家已經開始為北伐做最後的準備了。
但同樣他們不明白,為何要先派遣重兵去往倭國,難道不能直接從海上把大宋的將士們運到女真嗎?
何必多此一舉……
13464/449525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