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問題是急也急不得的,既然蔡伯俙已經在查了,就讓他繼續追查,趙禎相信禦藥院那三個老家夥的手段,眼下雖然是被別人推著走向戰爭的,不過對於趙禎和大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無論趙禎如何的不想承認,事實上在背後挑動宋遼摩擦的黑手都是在幫助大宋,隻不過這種“幫助”已經超過了趙禎的忍耐,這是一種對皇權的侵犯。
不斷的有消息從山海關傳來,趙禎為了推動這場戰爭,自然是不遺餘力的,所有對大宋有利的消息都不會封鎖,眼下顯然是遼人的不是,他們襲殺邊民,這本就是一種無道的屠殺,而大宋的歸民和那些生在遼朝的漢人不同,他們本就是大宋的百姓……
自從大宋開始修築長城之後,邊境上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便開始逐漸清楚,長城的這邊是大宋,那邊則是遼朝,凡是在遼朝土地上的宋人自然是要回歸的。
於是便出現了一些人向遼朝邊軍守將提出建議,這些人中有的是大宋的百姓,可有些卻是身在遼朝的漢家百姓,他們可不是宋人,而是入了遼朝戶籍的地地道道遼人!
如此下去還得了?中京道有多少漢家百姓,若是都趁這機會回歸大宋,那中京道還剩下多少的人來?
在遼朝契丹的人口本就不占大頭,主要以漢人為主,漢人也是遼朝的主要勞動力和生產者,所以遼朝才實行兩種治國之策,就是為了攏絡漢人,但現在,契丹和漢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摩擦也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漢人覺得,大宋才是他們的祖國,回到大宋便能享受一個漢人堂堂正正的待遇,不會再遭受契丹人的欺辱,而在契丹人的眼中,若是這些漢人都投向大宋的懷抱,那遼朝還有多少的人口?
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些關於回歸故國的傳言便在遼朝開始傳播開了,尤其是中京道,更是傳的沸沸揚揚,多是漢家百姓所說,這種社會矛盾一點凸顯就不會平息,大量的書籍和小冊子在中京道這個曾經遭受過痘疫侵襲的地方傳播開。
文中把大宋描繪成了一副最為幸福的人間天堂,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孔聖人所說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地步。
再看看眼下的遼朝,內憂外患無不明顯,對內遼朝的經濟一塌糊塗,遭受了大宋的貿易打擊之後,使得遼朝原本就不擅長的手工業,商業陷入了停頓,這也導致大量的人丟了飯碗。
而種族之間的歧視和摩擦也日益頻繁,契丹人把遼朝的衰落和大宋的崛起歸咎於漢人的身上,而漢人愈發的難過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否則這次山海關外的屠殺就不會出現………………
13464/443636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