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1 / 2)

為了與大宋何談,也為了避免中京大定府徹底被攻陷,張儉在得了太後的旨意之後便以快馬向大宋傳報。

開始的時候有些漢臣向他建議能否先和中京道的宋軍統帥彭七知會,讓他們按兵不動,待兩國和談之後再作打算。

張儉瞬間便否定了這個提議,開玩笑,先向宋軍統帥知會?那定然是大宋皇帝先一步知曉大遼的和談的計劃,宋人的消息傳遞可要比遼朝快得多!

再說,大軍在外已經對大定府形成合圍,換做自己是宋軍的統帥,也不能看著這潑天的功勞從手中漏掉!

眼下正是大遼的萬急之時,一切都是在和時間賽跑,張儉在派出信使之後,便準備動身,張儉的歲數已經不小了,可這番與宋和談卻是要他親自前去,從上京城抵達大宋的北京,路途遙遙何止千裏?

但他依舊咬著牙登上了馬車,蕭撻裏給他送來了宮中的侍者,醫官,蕭惠派出最精銳的士卒護送他,這不是張儉一人出使,而是代表大遼的一次正式訪宋。

當初澶淵之盟時,宋人皇帝和蕭太後都在澶淵,所以雙方之間的使節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談判,但這一次,大宋皇帝坐鎮北京城,遼朝要突顯自己的誠意便隻能由張儉作為使臣出使大宋。

上了馬車之後,張儉微微苦笑,這馬車完全不能與大宋的馬車相提並論,雖然張儉也不想承認,但他不得不說,大宋的馬車要好得多的多。

大遼使者的馬車甚至連宋人商賈的馬車都比不上,張儉見過也坐過那種馬車,速度快不說關鍵是舒服的很,車輪是一種名叫橡膠的黑色東西做成的,減震的效果非常好,再加上馬車下麵的鋼條,即便是奔馳在道路上也沒有多少震動。

曾幾何時,南下對於遼人來說還是稀疏平常的事情,邊境上的遊騎時常馳騁宋人之地打穀草,宋遼榷場上常常是幾匹駿馬便能換取宋人大量的財貨。

每年大宋向遼朝交納的歲貢都要前往雄州交割,那是大遼最好的時代,也是所有契丹人心中的大遼,可那個時代已經消失了,契丹人還看不清這個事實,臆想著遼朝還是當年的那般風光!

張儉隨著馬車起伏,他覺得這樣還稍稍好受一些,窗外的風光在不斷的轉變,但模樣還是和當年沒有什麼差別,大遼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發展完全不能與大宋相比,他當年去過大宋,也去過燕雲,而耶律賈返回大遼時所描述的那麼一切與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完全不同。

拿起邊上自己已經離不開的放大鏡,張儉再次感歎大宋格物的神奇,有了這放大鏡,自己看書便輕省許多。

一個王朝在不斷的前進,而另一個則是回想當年的榮光。

張儉希望的是大遼恢複往日的榮光,而不是單單在記憶中尋找…………

現在,想要前往大宋的北京城,必須穿過宋軍所占領的中京道城池,而這些城池並非容易過,必須要從宋軍主帥彭七的手中獲得通關文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