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獮已經進行到了尾聲,從朝臣們抵達大定府開始,大宋的朝堂定製就開始了改變,趙禎利用這次秋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是一次對大宋官僚製度外科手術式的改革。
也是一次精細修剪,畢竟在他親政這麼多年來,早已是把大宋脫胎換骨,否則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而這一次看似是用精準修剪的方式除去了大宋原本的冗長製度,事實上隻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一刀而已。
趙禎其實早就考慮到了那些保守官員會極力反對,所以才會在這次秋獮上提出這個問題,大宋已經有了足夠的“本錢”,趙禎也有了足夠的“本錢”。
這裏的本錢就是趙禎親政這麼多年來所取得的成就。
趙禎在大宋的權威以及那無上的軍權沒有一個人能匹敵,強大的帝王所樹立的威信在這個時代就如同神明一樣被崇拜。
尤其是趙禎這種帶領大宋從遼人壓製的陰影下走出的帝王,收複燕雲之地的中興之主,給予大宋百姓美好生活的仁君,更是有著狂熱的崇拜。
趙禎利用了自己的聲望,利用了自己的名聲,也利用了士大夫最害怕的東西,民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話不光對君王管用,對士族集團更是極大的利器。
隻要是文官都會在乎自己的名聲,甚至是那些昏官和無能的官員也會去重視,士大夫的使命是什麼?不就是為了輔佐君王造福蒼生嗎?
這是他們最高的追求,也是他們的道!
文人心中也有風骨,也有理想,也有追求,即便是被金錢和權利迷失了雙眼,但他們依然在心中記得名聲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而現在,大宋的輿論掌握在誰的手中?隻看看大宋最有名的幾家報館的東家是誰就知道了,在他們身上無一沒有蔡記的影子。
引導輿論簡直沒有比報紙更有用的東西了,這簡直就是輿論風向標,引導神器。
趙禎的這次秋獮當然也邀請了報館之中的撰稿文人一同參與,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無上的榮耀,也是一次近距離接觸上層的機會。
他們需要更多的素材進行報道,而趙禎需要他們在大宋宣揚尚武精神,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各取所需,當然這算是一種私下交易,但輿論有的時候確實很重要。
所以給保守文臣施壓的不是趙禎,而是這些從事報道的文人,而且他們大多是年輕文人,年輕這兩個字很可怕,年輕人一般沒有那麼多的向權貴和世俗妥協的苟且,年輕人仿佛有著用不完的經曆和朝氣。
大宋的官員也逐漸的走向年輕化,參加秋獮的文武官員之中就有著大量的年輕官員,他們成為年輕報員的采訪對象,當然實力擺在哪裏,這個被趙禎創造出來年輕一代有著相當不錯的才能。
大宋的教育變得更加智慧,從四書五經之中吸納知識的同時,也從格物之中吸取了更多智慧。
才不斷的采訪之中,這些來自報館的報員開始把矛頭指向了保守派的文臣,這些報員初生牛犢不怕虎,麵對四品以上的官員都不犯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