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城中早已是熱鬧的像在過年,皇帝不在的這段時間,神都城已經壓抑的太久太久,即便是心中有底,即便是嘴上說的滿不在乎,即便是一切都循規蹈矩,但總有一種凝重在其中,仿佛揮之不去的夢魘。
當秋獮隊伍的唱和官出現在北京城的時候,整個城市瞬間躁動起來。
這是一場最為濃重的迎接,也是一場歡慶,趙禎在神都城的時候百姓已經習以為常,不覺有什麼特別,隻覺得官家就該高高在上的待在宮中。
可一旦失去才知道他的重要,整個神都城已經在一種看不見的高壓狀態下持續了太長的時間,誰都知道,隻有真正見到大宋天子的儀仗,見到官家的禦容,大家心中懸著的石頭才能放下去。
人們扶老攜幼,呼朋喚友,前往神都城外的十裏亭附近等待,但很快他們便發現即便是到了十裏亭的距離也根本就容納不下神都城不斷出來的人。
十裏亭事實上並沒有十裏,具體大概在兩三裏地左右,隻不過感覺距離神都城已經遠了便取名十裏亭,這裏是送別友迎親的最佳場地。
神都府衙門為了方便百姓,在這裏修建了廊腰縵回蜿蜒曲折的歇腳亭子。因為是在十裏亭的原址上修建,於是百姓們還稱呼這裏為十裏亭。
神都城的規模遠超東京城,北京城的名號早已給大定府,能配得上神都的稱號自然不是一般的都城,這麼多年的改造和建設下,神都城日益完善,規模也逐漸宏大起來,甚至到現在也沒有徹底停下城池的建設。
它仿佛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細胞,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要發生改變,都在不斷的向外擴展一點。
巨大高聳的城牆是神都的城池,而在城池之外同樣熱鬧,但朝廷已經無法在把這些城外之地劃歸神都之中了,因為這已經不是神都城的第二次擴展,甚至不是第三次。
不知神都對大宋百姓有什麼吸引力,隻要城外規模浩大之後,神都城便要進行一次擴建,接著便是城外再次繁盛,再次擴建,原本第一次修建的外城現在早已成為內城。
神都城的百姓們爭相出城,雖然沒有達到萬人空巷,但卻也是十室九空,人們走在街上討論最多的話題便是官家的車駕儀仗到哪了。
可往往還沒到城門口就發現擠不動了。
神都城的百姓已有三百萬之眾,很難想象這是一城一池的人口,三百萬!什麼概念?遼朝現在的人口怕是也隻有這麼多了。
這麼多的人口怎麼能在小小的十裏亭擠得下?
這可讓神都府的衙役上了天,現在神都府的知府事乃是與趙禎同歲的唐介唐子方,他的事跡在上任之前幾乎是傳遍了整個神都城。
人人誇讚他唐介從小深明大義,德行高尚,幼時父親卒於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貧困,集資相助,他謝絕不取,這有幾人能做到?何況還是個孩子?
後應試,中進士,因品行高尚,自此深得朝廷器重,一路平步青雲,最重要的是他為官清正廉明,與同朝包拯一樣剛正不阿,世人稱讚有嘉。
而前有包拯,後有唐介,中間還有一個韓琦,神都城百姓感歎自己的命好,遇到的都是清官,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