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會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朝廷出錢啊!絕不會出現拖欠和少付的情況,畢竟有檢察院的人親自參與審核。
柳永對呼倫貝爾城的管理與建設不是簡單的修建城池就算了的,還有文教。
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對呼倫貝爾城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深蒂固的種子就是通過文教才種下的,沒有人比漢家文明更清楚這一點。
趙禎清楚,柳永同樣清楚,這麼多年來他深刻的學習趙禎的思維方式,並非是一個古板的,為了施展胸中抱負的士大夫了,也就是因為他的改變,趙禎才把他從真定府調到這呼倫貝爾。
文教的最好方式便是通過孩子,看似荒唐的但在這裏卻很成功。
草原人根深蒂固的認為,他們是吃了不讀書,不識字的虧,所以契丹人在建立遼朝後便開始學習漢家文化了,而這也是草原民族的本能。
總認為漢家王朝能長久和持續的道理是因為儒家的文化傳承,而事實上,這東西有時候卻是一個巨大的枷鎖,一個禁錮人的東西,當然這一點也隻有統治者明白。
趙禎發現,現在自己情願去讀《孟子》也不願去讀《論語》,即便是沒有被改的麵目全非,可依舊是禮大於天。
而《孟子》…………這東西對皇權的尊重完全不能與《論語》相比,統治者當然會選擇《論語》了。
不過《孟子》同樣也存在另一個極端,包拯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他眼中國家比皇帝重要,為了江山社稷,怒懟皇帝這種事情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天下蒼生”,即便是被帝王斥責,也是一種榮耀。
柳永自然不會在呼倫貝爾城中推行《孟子》這種儒學,現在的呼倫貝爾城需要的是禮法,秩序,上下尊卑,俯首稱臣才是這裏所需要的。
那儒家的禮法自然是最好的東西,宣揚禮法的最好工具也就是書院。
在北麵的城牆拔地而起的時候,柳永就在城中最好的位置上畫出一大片的地區,這裏要作為書院,並且是草原上最大的書院,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歸賢書院,歸自然是歸附之意,而賢乃是聖賢學問。
對於蓋書院這種事情最熱衷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大宋的商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宋的商賈就喜歡捐建書院,恨不得天下的書院都是商賈修建的。
很快,歸賢書院的錢財就足夠了,剩下的材料也被商賈捐贈了七七八八,隻缺少勞力和,匠人可都是現成的。
不用說這種能福澤後世的機會,塔塔爾部的百姓豈能放過?
他們從家中趕來,簡單的跟著匠人們學習一番便知道該怎麼做,再由專人派遣活計,隻用了短短十來天的時間一座龐大的書院就出現了。
之所以龐大是因為這裏不光有最基礎的蒙學,小學,還有更為高深的官學,在官學之中的人可以直接參加科舉。
13464/458759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