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事情讓蘇軾深思,顯然官家生氣的不沈括的才學,而是他做事的瞻前顧後。
想想也是,若是那封奏疏早一日呈交官家禦覽,織布廠的爆炸也許就不會發生,甚至早一日開始對大宋的工廠開始整頓。
眼前的工廠就是現在將作監的製作要求,又大又寬敞,裏麵的距離也不是那麼的緊湊,即便是這麼多的天竺人在裏做工也不顯擁擠。
蘇軾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其實天竺人並沒有那些商賈傳說的那樣懶惰,自從他們到了乞藍部利國監之後,懶惰的情緒仿佛一掃而空,事實上不光不懶惰,甚至很勤勞。
雖然如此但有一點讓蘇軾忍受不了,那就是他們的房舍,這是人住的地方,不是豬圈,天竺人的體味本就很大,再加上一天的體力勞動,是個人都接受不了那味道,但他們卻並不是很喜歡洗澡。
而且房舍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髒亂,用天竺難民的話來說,隻要能住就行,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去打掃?
有那時間還不如去多掙點工數,換取更多的食物。
因為利國監是蘇軾一手創辦的,所以他這個雲南路的轉運使暫時就在利國監這裏公辦,而吳萬全也三天兩頭的湊過來,這貨總是打著押送天竺難民的旗號。
邊牆之外自從那些自命清高的吠舍餓死之後吳萬全和蘇軾之間便親近了。
他每每看見那高高的土包便覺得,還是讀書人狠,一句話而已,便要了人家近千人的性命,一個也沒有活下來。
以至於那些天竺的首陀羅和賤民都不願救助他們或是為他們說情,生怕自己也被牽連,成為土包中的一個。
天竺難民進入大宋,大宋仿佛成為了天竺難民的庇護所,這樣的好消息自然會傳到天竺的各地,這段時間向大宋湧來的天竺百姓有很多。
甚至一些並非難民的人也過來了,因為利國監的消息傳出,許多人發現給大宋幹活要比給那些高等姓的貴族幹活要好得多。
原因很簡單,他們在這裏看到了希望,有許多人家按照工數換取的糧食吃不掉,然後再賣給了大宋換取官鈔積攢財富。
事實上天竺人懶惰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即便是終日忙碌也看不到出路,永遠都處於被高等姓壓榨的境地,無論獲得什麼樣的成功,最後都會被高等姓拿走,如此一來還不如清閑一點,即便是高等姓要拿,也沒有東西拿!
種姓製度是一座高高的大山,無論如何也無法打破,他們經過多年的統治已經默認了這種不平等的存在,甚至已經習慣了,所以也不會想著去反抗,反而要更加虔誠的懲罰自己。
並且在天竺產生了一種由上到下的鄙視鏈,即便是賤民也有高低貴賤之分,淨街的就可以鄙視掏糞的,掏糞再去鄙視那些比他更為低賤的。
在天竺賤民甚至不能算是人,連牛的地位都比不上。
即便是自己都快吃不上飯,他們在看到“神牛”的時候還要奉上吃食,這就是天竺人中大多數人的狀況。
但到了大宋之後,到了利國監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他們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幾乎都差不多,並且賺取的工數也是一樣的,去大宋官員那裏兌換的糧食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