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寫的極好,先是把災民們的情況描述的淋漓盡致,再次提升了朝廷在救災行動中的重要作用。
官兵們的舍生忘死,官員們的處處用命,便是連口糧也舍不得吃也要讓百姓吃飽的例子大加突出和讚賞,並且還提及了有些官員餓倒在地。
情景刻畫逼真,直指要害,聽者動容聞者落淚,在文章的最後趙旭才提到了自己,並且把自己為何要事必躬親的行為解釋出來。
連官員和士兵都如此,身為太子的他豈能幹看著?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救助百姓,不是逾越了禮製,恰恰相反他是在實踐聖人之言“仁者愛人”。
當趙禎看到兒子的文章發表在神都城的各大報紙上的時候,嘴角露出了滿意的奸笑,邊上的皇後忍不住伸出柔荑擦了擦趙禎嘴角溢出的茶水。
“官家,何必如此,讓旭兒與那些大儒們鬧僵,以後還怎麼讓他們為旭兒所用?”
趙禎微微搖頭:“這算是客氣的了,當年李世民對付山東大儒,不惜利用天災的手段,你可知道那些在災荒中餓死的大儒和他們的子孫有多少?所謂的大儒能為朝廷所用便是大儒,否則便是臭老九!”
雖然不知臭老九的意思,但皇後依舊擔心的說道:“可終究人家能看出來旭兒是經過官家授意的……如此未免太顯官家小氣了些。”
“朕就是要讓他們看出來!不光要看出來,還要感到害怕!國家太平了,刀兵入庫馬放南山了?還沒到時候!
這些人現在就開始不安分起來,以為到了文道崛起的時代,豈不知這文道也要捏在帝王的手中才是文道,否則便是妖言惑眾!”
瞧見王語嫣擔憂的模樣,趙禎搖了搖頭,古人被文道看的太過重要,同時儒家經過千年的演變已經植根於人的思想當中。
無論是文以載道還是以文明道,都是用文章對社會產生影響,從字麵看意思很簡單,“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目的地。
文學也就是傳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這樣的文學觀念偏於文學的教化目的,同時也影響著社會。
趙禎之所以出現強大的危機感就是因為現在的大宋太過繁盛,繁盛到了什麼程度?神都城的文盲已經被消“滅了”一半以上,大多數人都識字,同時也能看得懂文章。
原本大宋的識字率很低,隻有讀書人能夠收到文章的影響,但現在不同,隻要是識字的人幾乎都能受到印象。
王語嫣還不知道,趙旭在發表文章之前,不光是有那些大儒批評他,連神都城中的老百姓也都覺得身為太子親上火線乃是不對的。
連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何況是千金之軀的太子?他應該坐不垂堂才是!
這就是那幾篇文章所帶來的影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的影響。而趙禎恰恰不希望趙旭成為這種人。
於是自有媒體和那些舊學相結合的可怕影響出來了,趙禎不光希望控製住舊學,還希望把媒體也牢牢的掌握在朝廷手中。
當然前者有可能,但後者卻不可能,被控製的媒體往往失去“生命”,百姓們若是都不相信了,那成為騙子的就不再是媒體,而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