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廝羅和仁欽桑波都知道吐蕃需要時間,而遠在大宋北方的趙禎也知道這一點,現在的角廝羅已經獲得了吐蕃的控製權,他的王朝也應該開始建設了,在一個王朝根基不穩的初期其實是最好殲滅的,但也是最頑強的。
吐蕃和漢家王朝不同,他們經曆了動蕩,對眼下王朝初立的局麵有著一種本能的團結和擁護,就像是失去母親的孩子,突然一天發現自己又有母親了,一定會死死的抱住絕不撒手。
後世的國家也是如此,剛剛建國那會,幾乎所有的人無論是老百姓還是當權者都在死死的保護者那個初建的國家,用血肉,用生命去捍衛。
無數的人前赴後繼,數以百萬計的人為此付出了生命,最終用兩場戰爭在世界上立下了腳跟。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心中強烈的信仰而造就的,這也是趙禎為何不願逼迫角廝羅,不願逼迫吐蕃太甚的原因。
對待吐蕃最好的政策是什麼?對待吐蕃最好的辦法是什麼?趙禎一直都在摸索,農奴解放,團結大多數人這是趙禎能想到的最好辦法,當然若是能攏絡所有的貴族,也是一個好辦法,可惜……吐蕃的貴族們太過狡猾和精明,不太容易掌控。
遇到精明的人很麻煩,就像仁欽桑波一樣,雖然他向大宋求援,可最終的目的卻是反抗大宋,這說來有些好笑,但他確實這麼做了。
而且他的遊說當初在大宋“暢銷”,要不是趙禎極力的表達對仁欽桑波的排斥,他說不定很可能會成功。
因為他在玩一個“聰明人”的遊戲,遊戲從一開始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聰明人,於是對各種手段和陰謀都有著天生的親近。
聰明人天生就應該使用手段和陰謀,這已經成為大宋上上下下的認知,仿佛不玩弄這些就對不起自己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題名。
趙禎很討厭這種想法,更討厭這種想法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無疑劉渙就是這樣的人。
他讓吐蕃人有了希望,他煎迫角廝羅早早的把他推向了吐蕃,現在的吐蕃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團結起來,愈發難以對付了。
種世衡終究是沒有在種諤出發之前攔截住他,種諤率領三萬大軍襲擊青塘,而他們所帶的糧草輜重僅僅可供大軍食用半個月而已。
更加讓趙禎不安的是寧夏路沒有任何關於種諤的消息傳來,三萬大軍出征,種諤對後勤官員說的話傳到了趙禎這裏,看著那句“就食於敵”趙禎恨不得立刻砍了種諤的腦袋。
他一切的信心來源僅僅是在砂圖上進行了數次推演而已,這便是紙上談兵,根本就行不通。
吐蕃高原有一個最要命的氣候問題他沒有考慮進去,或者說是考慮的不充分。
種諤的想法趙禎能猜到,他打算率軍攻入青塘,以青塘人的食物和補給為自己所用,這麼簡單的辦法他能想到青塘人能想不到?
趙禎都能想象的出來,宋軍一旦奪取青塘的城池,必會毫無所得,青塘人大可以堅壁清野,甚至是放棄世代居住的土地向後撤離,畢竟原本他們的敵人已經不再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