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守堅率領佛門遷徙吐蕃,這對於趙禎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信仰這東西的可怕地方就在於如何運用。
在大宋佛門會讓人變得更為消沉,麻煩,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當然也有有利的一麵,但總體來說弊大於利。
天竺的佛門和大宋的佛門是不一樣的,在天竺的佛門不光對佛法鑽研頗深,同時對數學,建築學,醫學,甚至是政治學都有所涉及。
在天竺的佛教中,數學已經出現了十進製,十個十等於一百,十個百等於一千,十個千等於一萬,十個萬等於一洛叉(億),十個洛叉等於一大洛叉(兆),十個大洛叉等於一俱胝(京),十個俱胝等於一額部曇(垓)。
但中原的佛教卻不同,他們更為講究的是積德行善修來生,今生今世如何也就如何了,不需要去做多少改變,人要學會放下等等這些實在是影響社會進步。
不光是趙禎一個人覺得這樣,大宋的百姓現在自發的反對宗教。
趙禎是大宋的皇帝,在他的影響下,在他的改革下,整個大宋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有了賺錢的能力,也有了自己奮鬥的方向。
對於百姓來說,隻要有好日子過,那他們就會花上十二分的努力,不光是為了走上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孫活的更加舒服。
人活一世就是要留個子孫念想,不光自己要活的好,還要讓子孫活的好,漢家百姓無論到了哪個時代都是這樣的想法。
若是沒有機會也就罷了,但現在有機會了,誰還會過上原本苦哈哈的日子?
這是盛世王朝,是個充滿機會和機遇的時代,人們不在被局限在一個地方,市場的繁榮超乎想像,於是乎大宋的百姓就開始自覺的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了。
而佛門這個讓人安於現狀,忍受痛苦修行來世的宗教在大宋就特別的不受歡迎起來。
道教講究的是無為,修的是自己的內心,你自己願意幹嘛就幹嘛,別人管不著,況且道教也是讓人靜心的宗教,也是漢家的本土宗教,所以人們並沒有多少抵觸,喜歡就去修行,不喜歡便不喜歡,沒甚的關係。
佛教需要供養,需要信眾,需要皈依,這些都是大宋眼下所不容的事情,原本的佛門高僧在大宋大宋還能收到禮遇,而現在,幾乎是人人不屑一顧。
原本有些人家甚至願意把孩子舍去佛門做沙彌,但現在,便是再窮苦的人家都要把上門討要飯食的和尚打出去,至於討要孩子去佛門禮佛修行的,那一定是被人抓了見官去,說不得在路上就被人打了個半死。
一時間大宋的佛門冷落,香火稀疏,已經沒人願意往寺廟去了,至於那些許願靈驗的寺廟,卻也是沒人願往,隻是在大殿前的香爐裏上根香,若是靈驗便來還願,若是不靈驗必然破口大罵。
在百姓們看來給佛門上香就是給了錢的,佛門收了錢,佛門中的那些佛陀菩薩就該保佑自己,若是不然那還設立香案作甚?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大宋不受待見的宗教,在吐蕃卻混的風生水起,婁守堅等一眾“高僧”講解佛法,佛理,宣揚普度眾生,自然是符合角廝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