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製度(1 / 2)

圖格魯克當然知道大宋的優勢在哪裏,無論怎麼分析科舉製度都是一項較為完整,公平,穩定社會矛盾的製度,這會給一個國家帶來最重要的東西,人才。

隨著國家越來越穩定,隨著執政時間越來越長,圖格魯克早已發現了人才的重要性,看到宋帝國的科舉製度,就如同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圖格魯克羨慕且嫉妒大宋所擁有的這一製度,但他不知道大宋的科舉製度之所以如此完善也並非一蹴而就。

這是不斷發展而來的,是漢家王朝一代又一代人在動蕩與毀滅中追尋出的“真理”。

科舉製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麵,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尤其是唐宋時期,科舉製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這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漢家王朝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

圖格魯克是一位求知欲很強的君王,這一點對於趙禎來說好也不好,他希望趙禎詳細的告訴他大宋的科舉製度是如何形成與改善的。

趙禎並沒有拒絕,而是在阿母城主府的宴會廳與圖格魯克進行深度的交流。

科舉放榜後為學子們舉行的慶祝的宴會,在唐代、五代、宋初稱為聞喜宴,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開始改為在瓊林苑舉辦,因此這場宴會又被稱為是“瓊林宴”。

這是一種象征意義極大的宣傳形式,在大宋已經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

大宋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製科和武舉。

起初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甚至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他科目總稱諸科。

但趙禎不會告訴圖格魯克,在他執政後,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改革。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宋初大幅增加了科舉錄取名額,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平均每年達四百五十餘人。唐朝總共取進士總數才六千多人。宋仁宗對進士名額做了限製,規定每科不超過四百人。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達一百三十多人。宋朝平均每年取進士數是唐朝每年取進士數的十幾倍。

這顯然是不行的,冗官的現象就此產生,相比多餘的官員,大宋無法提供如此多的職位,且高薪的製度下,大宋每年耗費的錢財數以萬巨之多。

於是趙禎便變革了科舉,大幅減少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增加了其他諸科的錄取人數,同時還在增加全新的製科。

並且把大宋的公務人員納入到科舉之中,提高公務人員的素質,地方州府衙門中,除了主官,判事,縣尉之外,其他的公務人員也必須參加科舉才能獲得職位。

這在原先是行不通的,但在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全民素質增長的大宋,卻是可以實施,甚至是朝堂上下,大宋百姓喜聞樂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