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三十六計(17)(1 / 3)

這則軼聞中,為楚王所寵幸的新人危及鄭袖的地位。為了自身的安危,鄭袖必須有所謀劃。她別無選擇,不可能求助於法律。美女乃是新的妃子,而夫人鄭袖則是其前輩兼王後。於是,她以一個強者的姿態介入其中。按照“通常”的做法,她會對新人百般刁難。可是,鄭袖旨在排擠新人,重新贏得楚王的歡心。公開與新人作對並非明智之舉,因為新人深得楚王寵幸,那樣隻會令楚王遷怒於鄭袖。所以,若要除掉新人,鄭袖的手段須得高明。

她對新人非常友善,這是一笑裏藏刀之計,新人見她對己如此友好,自是非常感激。一旦贏得新人的信任,便給後者出了一個餿主意,讓新人掩鼻以討好楚王。而楚王感動於鄭袖與新人交好,因為後宮女人不爭寵可以讓楚王少許多的煩心事,也就對她更加信任,這又中了她設下的圈套。他聽信鄭袖的謊言,卻不知鄭袖意在離間他和新人的關係。當楚王問及新人為何總是掩鼻時,鄭袖先對之以“不知”,拒絕作答。待楚王再次追問時,她才說是因為新人不喜歡他的體味。一開始,鄭袖假作為難之色(假癡不癲),刻意讓楚王心生疑竇,令其了解真相的心情更為迫切。在楚王的追問之下,鄭袖這才假意頗不情願地說出原因,這又用的是欲擒故縱計,先是讓楚王變得煩躁不安,這樣他就會越發堅信她說出的事實確鑿無疑。

鄭袖計劃得非常周密,此前她已關照侍從要絕對順從。這裏用的則是順手牽羊計。鄭袖事先已料到楚王聞此定會怒火衝天,並會吩咐侍從對新人下手。於是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她要求侍從絕對順從,以防錯失良機,自己卻並不動手。這又是用了借刀殺人之計。細細分析,可以看到鄭袖運用了一連串的智謀,而這些智謀又全都互相交織,圍繞著一個目的,形成一個連環套。

看完這則故事可以知道一個女人為了得到一個男人的愛,她可能是一個天生的計謀家。

【計名典故】

本計名見於《元曲選》中《錦雲黨暗定連環計》雜劇。《三國演義》第八回也有《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兵法圓機·迭》說:“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百計迭出,算無遺,雖智將強敵,可立製也。”認為采用兩個以上計謀,環環相扣,縝密無遺地作好決策,那麼即使智謀再高、力量再強的敵人也能製服。在三國時的赤壁大戰中,劉備的謀士龐統詐降曹營,而後慫恿曹操把戰船用鐵索勾連起來。表麵上是幫助魏軍克服不習慣於水上作戰的弱點,實際上是讓這些船隻在遭到火攻時無法逃脫。後來周瑜又用苦肉計派黃蓋詐降,火燒赤壁,這一個個計謀套用,成為完整的謀略鏈條,顯示了連環計的鮮明特色。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本篇主旨】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然後再尋找戰機,以圖東山再起,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因為無論哪一種戰鬥,誰都沒有常勝的把握。在瞬息萬變的戰鬥過程中,不機警就不能應付,不變通就不能達權,所以退卻並非怯懦的表現,也不是英雄末路。隻有采取適當的權宜之計,才能有重振雄風的可能。

【原文】

全師避敵(1),左次無咎,未失常也(2)。

【注釋】

(1)全師:師,指軍隊。全,保全。保存軍事力量。避敵:避開敵人。

(2)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易·師·象》說:“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左次,是指軍隊向後撤退。古時兵家尚右,右為前,指前進;左為後,指退卻。全句意為部隊後撤,以退為進,不失為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