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三十六計(17)(3 / 3)

郭沫若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倘若隻有岑春煊隻身赴川,那裏的局勢倒是可以平定。可是朝廷卻走了一條敗亡之路。它一麵派岑春煊去四川謀求和平局勢,一麵又著端方用武力血腥鎮壓叛亂。這說明,朝廷對哪一方都不信任,結果則是抽了自己釜底的薪,陷調解人於尷尬境地。

岑春煊最後隻得到漢口,端方卻示威一般率師挺進四川,炫耀自己強軍統帥的威風。抵達之前,他也發了一封文告,風格卻和岑春煊的《告四川父老子弟書》有著天壤之別。滿紙的威脅語言,若四川民眾不與合作,他將“剿滅四川”。四川民眾被逼無奈,奮起抗爭。起義烽火最終竟綿延至外地。1911年10月10日,武漢爆發起義,直到如今,台灣仍然以“雙十節”來紀念當年帝製的崩潰和中華民國的建立。當年,上海的報紙曾刊登了一幅諷刺岑春煊的漫畫題為:《岑三少割須棄袍》。

岑春煊受命入川調解,卻未抵達四川,是因為他尚未得到明確的授權,故而滯留在漢口,在那裏親曆了革命軍的起義。他除了另尋出路,已別無他法,隻能離開了。這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端方的情形卻完全兩樣。他自以為能帶兵橫掃四川。然而他抵達重慶之日,便是自斷後路之時。當時城中革命氣氛高漲,他的部下身處其中,也開始軍心動搖。假如他能像岑春煊那樣聰明,索性把胡子剃了換了裝扮,隻身溜走,倒還能保得性命一條。在《百戰奇略》中對此則有更詳盡的描述:“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

這是一個識時務者要選的計謀,一個隻想逞匹夫之勇的人很少選用此計。所以說一個智慧之人不僅僅是那些能得到什麼的人,更是那些知道放棄什麼的人。

【計名典故】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檀公指南朝名將檀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但未見刊本。

此外,我國古代其他兵法也有論述。《淮南子·兵略訓》:“實則鬥,虛則走。”實是指力量強大,虛是指寡不敵眾。也是強調在無把握取勝時,要使用一個“走”字。我國另一部兵書《兵法圓機·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則避也”。避,指主動回避,撤退;全,是保全。意思是說撤退能保全力量,就應該撤退。《吳子·料敵》也說:“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由此可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指在我不如敵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主動撤退。所謂上計,不是說“走”在三十六計中是上計,而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有幾種選擇: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拚;四、撤退。四種選擇中,前三種是完全沒有出路的,是徹底的失敗。隻有第四種,撤退,可以保存實力,以圖卷土重來,這是最好的抉擇。因此說,“走”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