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節 聘請(1 / 2)

潮汕人愛茶,無論走到哪裏,每日飲茶的習慣卻是不改的,秦昭前世時,外祖父祖籍潮汕,一輩子都沒有改掉愛飲茶的習慣。

他老人家身居高位,家中好茶不少。秦昭小時,大多跟著外祖父生活,她雖性格張揚,要不然也成不了上京城有名的四大女紈絝之一,可卻受外祖父影響,極愛品茶,她是理工生,喜歡一樣東西,便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架勢,因此不但和外祖父一般喜歡收集好茶,對於不少名茶的製作工藝,也曾做過深入的了解。

後世中國的茶,分類不同,各有說法,若製作工藝分,則為未發酵茶,發酵茶和半發酵茶之分。但大多卻是以色分類,有青茶、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花茶等幾大類。

青茶和紅茶都是功夫茶類,其中青茶大多產於南方,以台灣的高山茶凍頂烏龍和福建安溪的鐵觀音最為聞名。紅茶便以武宜的大紅袍、祁門紅茶,滇紅最有名,其實後世的宜興紅茶也極不錯的。黑茶則要算普洱最是受人追棒了,好的沉年普洱價比黃金,最受熱愛藏茶的茶友喜愛,因此便是普通的普洱,價格也被市場炒的不菲。白茶有名的的也有幾種,如六安瓜片、安吉白茶、上饒白眉、白毫銀針、白毛猴、白牡丹等。黃茶最有名的當屬君山銀針,傳說此茶的老茶樹,一年產量不過三公斤,尋常人是想都不必想的,曆代都是貢品,就是後世有人工培植的,產量也不會太多,算得是頂級茶葉。秦昭因著外祖父的關係,也不過隻有幸品嚐過一次罷了。

花茶則種類繁多,中國人於吃喝一道最是講究,全世界無國家可及。花茶一道,更是極致,尋常花類大多可入茶,最有名的便是菊花茶了,清熱解毒,香修甘醇,原是女子最愛的飲品,而菊花茶又以杭白菊最好。秦昭在朱家莊時便收集過不少新鮮菊花洗淨曬幹,或單以菊花入茶,或配以陳皮金銀花等,深受朱家莊的諸位舅母表姐妹們熱愛,更是夏季消暑的好茶水。

諸類茶葉中,以綠茶最是普及,而綠茶的名茶更是舉不盛舉。其中又以江浙兩省的名茶最多,隻這兩省的名茶就不下二三十種,如浙江,有杭州的龍井、顧渚紫筍、千島玉葉、永嘉烏牛早茶、景寧惠明茶、雁蕩毛峰、餘姚的四明十二雷、四明龍尖、紹興的平水珠茶和日鑄雪芽等。

江蘇的綠茶名茶同浙江相比,亦不呈多讓,亦有蘇州的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無錫的毫茶、花果山雲霧茶、宜興的陽羨雪芽、常州的金壇雀舌等。

除江漸兩省,其它地方亦多有綠茶名品,如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青城雪芽等。

對於茶葉,秦昭從前如數家珍,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極致,也算是性格使然。她甚至曾花過時間,以茶路作為路線,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親眼見過不少茶製作的過程,雖說對於製茶工藝不可能了解關健,但也足以讓她按著記憶,多方試驗,炒出不錯的茶葉來了。

紫蘇搬出來的她那一套喝茶的寶貝,其中便有綠茶和半發酵的可做功夫茶的茶葉。而至於茶具,則有茶盤、茶洗、母壺、子壺、聞香杯、品茗杯、茶墊、茶巾、茶鏟、茶針等,琳琅滿目擺了一桌,紫蘇一樣一樣拿出來,淳於玉已是目瞪口呆。

她本是煮茶高手,其中大多數東西自是知道做什麼用的,看了這些東西,不免有些惴惴不安,才剛她一翻表演,著實有不想叫秦昭小瞧的意思,可再看這一套東西,便知道自己大抵是班門弄斧了。臉上笑的就有些勉強。

其實倒是她多想了,秦昭對她一手高妙茶藝的敬佩之情並非作假,隻是彼此飲茶的方式又有不同罷了。

秦昭笑道:“我雖不愛煮茶,可這泡茶卻也算得喜歡,這些都是我平常用的茶葉,幾種茶葉不同,飲用的方式也不一樣。用這套茶具衝泡茶葉,就如姐姐煮茶一般,是要花不少心思的,因能靜心,我極喜歡,便叫它功夫茶。”秦昭說著,至茶罐裏用茶鏟均了些茶葉來叫淳於玉查看聞香,另又取了些綠茶來,“這卻是不能用沸水泡的,等沸水開了,放一會兒,待水溫降些,再行衝泡,茶葉才能鮮活,味道也極甘美,不至於隻餘苦味。這些茶葉不放煮類調味料,隻取個茶葉本身的清香,因此對水溫、茶具和衝泡時間的把握要求便高些。”

秦昭一邊說,一邊讓紫蘇提了她專用的紅泥小爐來,開始燒準備好的山泉水,自己則親自動手清洗茶具,一點一式,完完整整的給淳於玉表演了一回功夫茶藝。且邊衝邊講,把衝泡的流程,水溫的控製,首泡隻作洗茶,溫壺養壺,哪一泡茶水味道最好,幾泡過後茶水將淡,等等需要注意的事項,一一講清。

淳於玉本是個愛茶的,聽的認真,也覺得很有意思,不由就起了自己也想試試的心思,且秦昭一招一式之間,極有韻率,茶味如何且不說,隻看她這一套泡式的功夫下來,也真當得“賞心悅目”四字了,待喝了二泡的茶水,先覺得還有些苦味,不由皺了眉頭,待茶水順著咽喉滑下,方品出那絲回甘來,且這茶一經泡起,卻是茗香四溢,另有一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