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漢中小山村(1 / 2)

騎在寬大的牆頭上,灰蒙蒙的天,遠遠望著隔壁家的李二狗子走過,想著昨天偷他家桑葚給掉在地上摔了個狗啃屎,李安民氣的直咧嘴。心想哪天怎麼也要成功算計下這小子出出氣,誰讓他家的種的桑樹長的那麼不好爬了!

安民隻能幻想著算計人家,因為實在打不過人家二狗子。上次被這小子踢的哇哇哭,就快要直接喊人家爺了!說著拿起手中的小鏟子,很嚴肅的鏟著屋簷底下的漆皮。嘴裏哼著隻有自己懂的小調,掩蓋內心的小創傷,自己也是有尊嚴的人,想著這種事情以後可不能被別人知道!

沙沙間漆皮幹脆利落的往下掉。幹燥的天氣和多年的侵蝕,油漆表麵不僅翹邊開了花,還風化的快成了粉渣渣,鏟起來全是不費力氣的。陽光照在李安民的黝黑的肩膀上,他滿腳黃土,光著膀子,嘴巴幹裂,頭發許久沒有修剪,沒洗又結成了粑粑,隨意耷拉在額頭上。

這是一個叫清風觀的道觀。在漢山頂上,就算在整個漢中,還是有點名頭的。道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三路的院落,氣勢恢宏。中路有個名叫三清觀的大殿供奉三清道祖,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整個道觀古香古色,塑工精細,造型奇特,活靈活現及壁畫雕刻等十分精湛。這些對騎在牆頭上的李安民來說都不算陌生,反而就跟是自己家裏一樣。

安民的父親從他出生後沒多久,就遠走他鄉做工,結果杳無音訊再也沒回來。三年後,母親就改嫁到很遠的地方了,把自己丟給了三叔。母親走的時候自己才4歲不到,他記憶裏,隻有幾個生活片段依稀記得,雖然模糊不清,但這些片段讓他無比珍惜,生怕下次回想時想不起來了。

其中一個片段,是最後一次看到母親,母親穿了一件白底印藍花的襯衫,麵容實在無法回憶清晰了,褲子應該黑色或者深灰色的。他想著哪天母親一定能回來,仍然穿著那件白底印藍花的襯衫,這個是他記得最清楚的了。父親也是,希望也能回來,安民從小就想做個有父親的孩子。

今年他17歲了,終究一直是三叔帶大的,三叔叫李文康,典型的陝西憨厚老實莊稼漢,卻唱了滿口悅耳的秦腔戲文。三叔沒事就會唱,唱的起勁,每一個字都像是發自內心的呼喊,無比高亢卻不是通靈,透著點酸楚卻又不乏倔強和抗爭。有的音調古怪難懂,但隻要時間久了,就能明白每一個轉音都是蘊含著人世間所有一切給這些普通農民帶來的命運周折,吃飽穿暖,愛恨纏綿……

安民就聽著,自己可沒有這方麵天賦,也學不了幾句,還唱的隻有自己能聽懂。三叔不嫌棄,每次三叔聽到自己在學唱,都哈哈點頭笑著鼓勵自己!

他感激三叔。雖然家境也不富裕,不僅幼年時期讓他勉強吃飽飯,後來居然還借錢供他讀了書。隨著自己逐漸長大,三叔也因為家裏實在太窮到底沒娶上媳婦,索性和安民相依為命的過活,早出晚歸辛苦勞作,家裏的一切都得從地裏刨出來。

李安民一邊上學,一邊幫襯著三叔幹農活.平時不愛說話,看誰的目光都傻傻的,除了常被村裏孩子欺負以外,實在不怎麼顯眼。有時候他自己都覺得自己傻,因為連村裏孩子都會幹的到池塘裏抓魚、田溝裏摸泥鰍、爬樹掏鳥蛋的事,他一樣也不會。自己隻會挖陷阱,和泥巴,推鐵圈那麼幾樣。

挖陷阱就多不說了,挖的很小,沒有實用,樂趣全在過程。和泥巴剛開始用水和泥巴做個大餅,把大餅一麵的中間掏個能裝水的洞,把洞裏裝滿水,然後再把口子封上,拿起來猛地往地上摔,誰摔的響、水滋的遠,誰就贏了!後來比較惡心,在那洞裏尿尿,據說效果更好!推鐵圈就是一個廢棄的自行車舊鋼圈,拿個粗鐵絲,頭上繞個環,推著自行車鋼圈到處跑。看起來實在無趣,可一村子每天都有5、6個孩子在幹同樣的事。

就這樣到了16歲初中畢業,這個村裏實在不太起眼的孩子卻考上南鄭縣高中。這個消息立刻讓全村人掀起了好久的波瀾。隔壁的李二狗子年紀和自己相仿卻沒考上,更是狠狠挨了他老子一頓毒打,額頭上打出了一道血口子。血口子還沒止住血,二狗子隻顧著哭,他老子的罵聲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