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第一(1 / 3)

速讀

《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至吳王夫差亡國(公元前473年),長達一千二百年的一部興亡史。通過本篇,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吳國由弱而強、又由盛而衰的完整曆程。篇中再現了吳楚、吳越以及吳與中原諸侯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也反映了吳國內部統治階級之間的王室鬥爭和君臣齟齬。作者在這較長的時間跨度中,一方麵展現了吳國的興亡史,另外一方麵為吳國的幾位重要人物立了傳。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是平麵的概念演繹,而是有血有肉、瑕瑜互見的多重性格立體組合。作者在敘事之中,歌頌了吳太伯、季劄二人不慕權力,避位讓國的高風亮節。在描寫吳王闔閭這個形象時,一方麵作者寫出了他的深沉有大誌及精明幹練:他善於擇人,擢用了孫武、子胥這樣的賢臣良將;他用人不疑,信任尊重敵國的亡臣如子胥、伯嚭等人;一方麵又寫出了他的陰鷙殘忍,為了奪取王位不惜殺死自己的骨肉弟兄。在塑造吳王夫差的形象時,作者一方麵寫出他誓報國仇家恨的執著精神和西破強楚、南降於越、北威齊晉、稱霸中原的巨大業績;一方麵又寫出他好大喜功、拒諫飾非、暴戾寡恩的怪僻個性。作者歌頌吳太伯、季劄二人,無疑是對吳王闔閭爭權奪勢、喋血殘殺的一種嘲諷和反駁。

“世家”為《史記》五體之一。《史記》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內容記載了自西周至西漢初各主要諸侯國的興衰曆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也就是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

本篇是《史記》三十世家中的第一篇,這樣的編排次序甚有深意。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已明確指出:“嘉伯之讓,作《吳世家》第一”。可以說,嘉許“讓德”是《史記》中一以貫之的感情傾向。此與“本紀”第一篇《五帝本紀》中堯、舜的禪讓,“列傳”第一篇《伯夷列傳》中伯夷、叔齊將君位讓給弟弟相同。“本紀”、“世家”、“列傳”的頭一篇都嘉許“讓德”,這樣的編排恐怕並非偶然,應該能夠表明司馬遷對曆史人物進行價值判斷的立場與標準。本文節選了吳太伯“讓國”及季劄觀樂的故事。

精彩選錄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

,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

,文身斷發,示不可用

,以避季曆

。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注釋

①及:至。本句的意思是說:太王想讓季曆繼承自己之位,季曆再傳子昌。②荊蠻:泛指南方的蠻夷之地。③示不可用:表示不可再被任用。古代中原人的習慣道德認為,身體發膚是受之於父母的,不敢毀傷。太伯、仲雍斷發文身,破壞了這種習慣,自然不會再被立為國君。④以避季曆:意思是把繼承王位之權讓給季曆。

譯文

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王之子,王季曆之兄。季曆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太王想立季曆以便傳位給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像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發,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曆。季曆果然繼位,就是王季,昌後來也成為文王。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