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公世家第二(1 / 2)

速讀

《齊太公世家》主要以《左傳》為依托,記敘了太公薑尚及其後代子孫世代在齊國為諸侯的編年史,其時間自西周初建國起,至公元前379年齊康公身死國滅,薑氏子孫淪為平民結束。薑姓齊國,總計近千年的曆史,可以齊桓公之死為界,分興盛與衰亡兩個階段。在前一階段,太史公著重寫薑太公建國與齊桓公的稱霸。薑太公建國是齊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此篇首言太公輔佐文王、武王,伐紂而定天下;次言齊太公在齊“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然後又寫太公奉成王命征伐四方,“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桓公創立霸業是齊國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文中敘述了管仲由於鮑叔的舉薦而得到桓公信任,與鮑叔、隰朋、高奚共同輔齊。他對內修德政,發展工商;對外明信義,尊王攘夷,終於使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完成霸業。但桓公晚年多內寵,不聽管仲臨終勸告,信用易牙、開方、豎刀,以致被害身死後蛆蟲從房中爬出才被人發現。至此齊國也開始陷於內亂,國力開始逐漸削弱。至於後一階段,則著重描述崔杼、慶封之亂與田氏伐齊。崔杼、慶封倒行逆施,專權誤國,太史公對他們的罪行做了較為詳細的揭露;田氏勢力在齊國不斷發展強大,終致篡國奪權,太史公客觀地記錄了他們在篡奪君位過程中暴露出的狡詐與冷酷。

在藝術上,本篇的第一個特點是取材有法、詳略得當。作者抓住了最能代表齊國曆史發展的幾個時期,以濃墨重彩的筆法清晰反映了齊由盛而衰的曆史過程,描繪出風雲變幻的曆史畫麵,其餘則僅記其大概,明其脈絡。第二是同《史記》的其他篇目一樣,塑造了許多生動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並且於其中融入作者對於人物的評價及曆史觀。比如齊桓公,這個在春秋時期叱吒政壇、主宰一個時代曆史的霸主,在以往的史料中,往往詳述其輝煌政績,然而司馬遷在選材時,選擇了許多未曾敘述過的材料:為報當年郯無禮之仇而伐郯;為發泄私憤,出師伐蔡,不僅師出無名,並且將失信於天下,若沒有管仲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另外,齊桓公的死在以前的史料中記敘極少,而司馬遷卻寫得詳細明白,觸目驚心的描述顯示出司馬遷對桓公不聽忠言、寵信奸小所持的批判態度。然而司馬遷卻又以辯證態度表現這個人物,對其機智果敢、從諫如流、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一麵又給予了詳細記述與高度評價。即使反麵人物崔杼,作者也寫了他兩次不殺晏嬰的微妙心理,表現出人物的複雜個性。

精彩選錄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

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

,淮夷畔

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

,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注釋

①魚:通“漁”。②作亂:製造叛亂。③畔:通“叛”。④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指九州各地長官。伯是掌管一方的長官。

譯文

太公到齊國後,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