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成本管理會計的發展和演進(1 / 2)

資本市場的發展導致現代財務會計的發展與建立,但會計準則製度化限製了會計信息在經營管理等方麵的功能,由此成本管理會計從財務會計分離出來。成本管理會計主要對財務會計信息進行加工、延伸、改進,更多提供有關未來的計劃、預測和估計的信息,使得企業會計能夠通過成本管理會計適合現代企業管理需要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其產生、發展與演進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經曆了以下階段:

一、成本會計的起源:紡織、鐵路、鋼鐵業對成本會計的應用會計的管理功能作用最初集中體現在成本管理方麵,成本會計是現代管理會計的前身。十九世紀末,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企業規模的逐漸擴大,由此導致了經營者對生產成本的重視。為取得各產品的成本數據,成本計算原來是在賬外進行的,並沒有納入以複式簿記為基礎的企業會計體係,以後經過較長期的實踐,才逐步將成本的形成、積累與結轉納入複式簿記的框架,實現成本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有機結合。1855年,新英格蘭的利曼(Lyman)紡織廠以複式簿記為基礎,首創了一套成本會計製度,它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能反映產品成本、工廠布置變化影響和對原棉收發的控製情況。19世紀中期,鐵路業的出現和迅速成長為成本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鐵路公司代表性的成本會計方法,主要包括記錄和彙總現金交易,編製彙總成本財務報告,進行營業統計等。而鋼鐵公司對協調、控製所需的統計數據進行了發展,將鐵路業早已采用的會計憑單製度加以引進,並將成本報表作為控製工具,如卡耐基(Andrew Carnegie)鋼鐵公司將成本報表用於業績評價、質量檢查、副產品決策和銷售定價等方麵。這時的成本會計側重於成本的彙集和產品成本的事後計算,為企業定期編製財務報表提供有關成本資料,實際上是財務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管理會計之間並沒有建立直接的聯係。成本控製還隻集中於直接人工和材料,很少注意到間接製造費用。

二、管理會計的形成基礎:泰羅的科學管理運動

20世紀以來,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藝日益複雜,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的經驗管理難以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有效控製。1911年,泰勒(Frederick Taylor)發表了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標誌著科學管理運動的產生,它不僅為標準成本法的確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論基礎,也為成本會計實務及技術方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通過科學管理運動的時間和動作研究,可以建立起特定單位產出所需的人工和材料的科學標準,開創了將間接製造費用分配給產品成本的實務。為配合泰羅製在實踐中的廣泛實施,在會計領域出現了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和預算控製等技術方法,實行事先計算、事中控製和事後分析相結合,使成本會計的工作重點由核算轉為控製,成本會計成為獨立的學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離不開標準成本與預算的實施,這標誌著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的原始雛形的形成。以泰勒製為基礎形成、發展起來的標準成本係統,為會計直接服務於企業管理開創了一條新路,從而使成本會計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管理會計的性質,為管理會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需要指出的是,管理會計在當時隻是被看成會計配合推行泰勒的科學管理所作的一些嚐試,隻是作為原有傳統會計體係中的一個附帶部分而存在,並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體係。總的說來,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還隻是一種局部性、執行性的管理會計,仍處於管理會計發展曆程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率”,它強調的是“把事情做好”。

三、現代管理會計的創建: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

管理會計從總體上看,是二戰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相結合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大規模應用於生產,資本進一步集中,從而使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生產經營日趨複雜化,企業外部的市場情況瞬間萬變,競爭更為激烈。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成本會計不斷吸取運籌學、係統工程、行為科學和管理學等的最新成就,使其內容不斷完善,出現了成本的預測和決策、責任成本的核算等,從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為基礎,重在管理的經營型成本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