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書生之勇勝三軍(1 / 3)

關鍵時刻擔當重任

有個著名而簡單的公式是:才能 機遇=成功。積累才能,提高綜合素質無疑是成功的基礎。而具備才能的人,則還應該學會善於捕捉、把握乃至創造機遇,隻會空歎懷才不遇是與成功無緣的。藺相如就是這樣一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

戰國後期,群雄爭霸,趙國脫穎而出,成為僅次於秦的強國。為了控製對方,秦趙之間勾心爭鬥之事不斷。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寶玉,史稱“和氏璧”,秦國又打上了這塊寶玉的主意。

據《韓非子·和氏璧》記載說,從前有個楚國人,名叫卞和,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西)得到了一塊玉礦石,獻給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工檢驗,玉工說是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他,對他處以酷刑,砍掉了他的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璧,武王令玉工鑒定,玉工又說是一塊石頭,武王又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楚文王繼位,卞和不敢再獻,手捧著玉礦石在“荊山”腳下痛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淚淌盡了,流出了鮮血。

趙惠文王聽到這個消息,派人去詢問他痛哭的緣故,“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啊!你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回答:“我不是因為被砍掉腳悲傷。我悲傷的是:明明是塊珍奇的玉,卻說它是石頭;明明是忠實的人,偏說他是騙子。”趙惠文王聞言,命人將礦石拿到趙國,把玉礦石交給玉工雕鑿,果然是一塊玉璧,這塊璧就稱為“和氏璧”。

秦昭襄王得知趙惠文王得到寶玉後,想出一個歪點子,他差使者送信給趙王。信裏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做代價,交換趙國的美玉。

趙王看過信,自己拿不定主意,把廉頗和另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趙國就白白地受了欺騙;如果不送給秦國,當時的情況是趙弱秦強,又怕秦國出兵來攻打。

正在大家左右為難之際,宦官頭目繆賢湊到文王跟前,細聲細氣地說:“我家裏有個門客,叫藺相如,為人足智多謀,或許他能為大王解決這個難題。”趙惠文王不屑地說:“你家裏的一個小小食客,難道能比我的文武大臣更有智謀?”

繆賢說:“奴才也不是平白無故信任他的,他曾幫奴才度過了一次大難關。”

“你說來聽聽。”

“有一次,我因為得罪了大王,不敢在本國呆下去了,打算偷偷地逃到燕國去。這件事給藺相如知道了,他就勸我不要去,還問我:‘你是怎麼認識燕王的?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著大王在趙國的邊境上會見過燕王。當時燕王曾經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說:‘當時趙國強大,燕國弱小,你又是趙王得寵的臣子,所以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是得罪了趙王逃到燕國去的,燕國本來就怕趙國,我看燕王決不敢收留你,說不定還會把你捆綁起來送還趙國。到那個時候,你的性命就難保了。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斧子上麵,到大王的麵前請求處罰,這樣才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了他的話;照著做了,承大王的恩典,果然寬恕了我。”

趙惠文王說:“照你說來,藺相如是個很有智慧的人。那就叫過來讓我見見吧。”

藺相如出身於趙國一個平民家庭,自幼博學精明,做事果敢,但沒有人引薦,求仕無門,見繆賢得寵,便寄居在他那裏,做了門客,指望有朝一日得見趙王,受到重用。現在,機會終於來了。

見到趙惠文王,藺相如說:“秦國說要拿十五城換和氏璧,這個價碼是不低的。如果趙國不答應,那麼錯在趙國。大王如果把和氏璧派人送去了秦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就在秦國了。我願持璧前往,如果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國;如果其中有詐,也請大王放心,我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