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文王雖然不是很放心,但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隻得派藺相如前往秦國。
肩負重任的藺相如攜帶和氏璧來到秦國。
秦王在章台接見他。藺相如雙手捧寶璧,把它獻給秦王。秦王接過璧,左看右看,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大臣們一起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慶賀。
藺相如被冷落在堂下,等了多時,也不見秦王提起交割城池的事,知道秦王要想霸占這塊和氏璧。便向前對秦王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看。”秦王就把璧還給藺相如。藺相如接過玉璧,後退幾步,靠著宮中的大柱子,“怒發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這塊璧,差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滿朝文武大臣商量,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它的強大,想用幾句空話,來向趙國騙取和氏璧。’因而商議結果,不打算把璧送來。但我以為一般老百姓交朋友,還都講信義,不至於互相欺騙,何況堂堂大國的國王呢?而且為了一塊璧和強大的秦國傷了和氣,那也不好。趙王聽了我的話,這才齋戒了5天,在朝廷上親自把國書交給我,差我把璧送來。這是趙王尊重大王。現在我到了秦國,大王禮節簡單,態度又很傲慢,得璧,傳給美人,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如果大王一定要脅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頭顱和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著,做出撞柱的樣子。
秦王怕摔破和氏璧,連忙表示歉意,叫藺相如不要誤會。然後叫來主管國家版圖的官吏,打開地圖,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相如假作有意似的看了看,說:“和氏璧,是天下傳頌的寶物,趙王送璧時,齋戒了5天,現在大王接璧應該齋戒5天,舉行個隆重的儀式,我才獻璧。”秦王考慮這東西終不能強奪,就答應了。然後把相如安置在客棧。
到了客棧,相如就派一個隨員,穿著粗布短衣,懷揣璧玉,從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歸趙國。
過了5天,秦王在朝廷舉行隆重的儀式,想接受寶物。藺相如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講過信義,我也怕受你的欺騙,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去了。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隻要秦王有真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就派一個使臣去趙國,趙王不會不答應的。我知道欺騙大王之罪應被誅殺,我情願下油鍋被烹。”
秦王聞言大怒,下令當堂支起大鍋,欲將藺相如烹殺。秦國謀臣上諫道:“現在把藺相如殺掉,結果璧仍舊得不到,反而損害了秦國和趙國的友誼,倒不如趁這個機會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以顯大王的仁厚。”於是,款待藺相如,送其回國。
藺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大夫,身為使臣不受諸侯的欺辱,於是封他為上大夫。最後,秦國沒有出讓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和氏璧。
大臣有勇氣,弱國才有尊嚴
自古弱國無外交。麵對強大的秦國,似乎趙國麵臨的隻有屈辱。
但藺相如卻以大無畏的精神,在秦國的土地上又一次贏得了一場外交的勝利。
秦國多次攻打趙國,遭到頑強的抵抗,秦軍一時無法進展。
公元前281年,從長遠戰略考慮,秦昭襄王認為雙方相持不下,倒不如先和趙國講和,騰出力量去攻打楚國。便派使臣到趙國約會趙惠文王在西河外的澠池約會見麵,互相修好。趙王害怕強大的秦國,想推辭不去。大將軍廉頗和已經升為上大夫的藺相如向趙王說:“秦王來約大王會談,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是表示我們趙國沒有力量,顯得太膽小了,還是去好。”
見趙王還是猶豫不決,藺相如便說:“臣願與大王一同前往,保證您安然無恙。”藺相如當年智勇雙全,完璧歸趙,在趙王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他這麼一勸,也就勉強同意了。臨行前,藺相如又與廉頗商議了行動步驟,廉頗留在國內同輔助太子守國。為了防備意外,讓大將李牧帶兵5000護送,相國平原君調集數萬精兵,在邊境接應。一切都準備好了之後,趙王和藺相如在指定的日期到達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