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能夠在二十幾年的時間內,由一個奴仆當上了大司馬大將軍,固然同他的國舅身份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憑借了他個人的人品、才幹和功業。
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權重之後,衛青既沒有擅權亂政、胡作非為,也沒有被讒被毀、身家難保,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個人品質和為官做人智慧有關。其實早在他的征戰之中,衛青就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韜晦之謀。
衛青不但自身當敵勇敢,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而且號令嚴明,賞罰公平,治軍有方。在公元前124年,衛青出高闕擊匈奴有功,漢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為侯。衛青堅辭不受,並說:“我待罪軍中,全靠皇上神靈,戰爭取得了勝利,這都是諸將校的功勞。”由於衛青的奏請,隨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將校,才得以封侯賜爵。這裏麵既有他的姐夫公孫賀、摯友公孫敖,也有李蔡(李廣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趙不虞、韓說、豆如意、權孫戎奴等一般僚屬。
田仁是衛青的一個侍從,很有膽識,多次跟隨衛青從征,立有軍功。對於這樣一個奴仆,衛青也是有功必賞。他上報朝廷,漢武帝便任命田仁為郎中。
衛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為將清廉不貪。有時候,皇太後賞賜給他的金錢,他也量才均分給部下將吏。
衛青雖然功高一世,位極人臣,卻始終忠於朝廷,恪守軍人的本分。史稱他“以和柔自媚於上”。當然,衛青的自處卑順,不敢專權,一切以皇帝的意誌為轉移,是有其曆史原因的。比如在漢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將領,大多數招賢養士,培植個人勢力,結果都沒有好下場。這些人都是衛青的前車之鑒。因此,當蘇建勸他效法古時名將,結交賓客,招徠士人,以擴大自己的聲望和勢力時,衛青馬上說:“親待士大夫,選舉賢人,罷黜不肖,這些都是皇上的權柄,做臣下的隻要奉法遵職就行了,為什麼要參與養士呢!”
衛青之所以如此行事,還因為他也有過教訓。當年,主父偃初到長安時,曾投在衛青的門下。衛青多次向漢武帝薦舉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後來,還是主父偃毛遂自薦,早上投書,傍晚即被召見。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把豪強富戶遷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製時,衛青為關東大俠郭解講情,說郭解家貧,不應在遷徙之列。漢武帝卻不軟不硬地反駁說:“郭解這個貧民,居然有力量讓大將軍為他求情,這說明他家並不貧家。”郭解終究還是被遷到了茂陵。這使得衛青不能不對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謹慎。
衛青不但在政治上忠於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聽命於漢武帝,盡量順應皇帝的心意。
衛青被拜為大將軍以後,平陽公主的丈夫曹壽得了惡疾,回到自己的封國。平陽公主隻好獨居。她同身邊的人商量:長安中的列侯,誰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說大將軍衛青最合適。公主笑著說:“他當年是我的騎奴,常常侍候我出出進進的,你們為什麼偏偏說他合適呢?”眾人趕忙解釋說:“公主,話可不能這麼說。現在大將軍的姐姐是皇後,他的三個兒子又都封了侯,富貴甲於天下,您不能再小看他了。”於是,公主同意了,並通過衛皇後示意皇上,漢武帝親自發話,衛青便由當年的騎奴變成了主人的丈夫。
公元前123年,衛青出兵歸來,漢武帝賞賜給他千金。出得宮門,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攔住他的車駕,說是有事稟告。衛青便停下車來,這個人走到車旁,對衛青說:“現在王夫人正得皇上寵愛,但她的母家很貧窮。如果您能拿出賞賜的一半,送給王夫人的母家,皇上一定會高興的。”衛青欣然同意了,派人把五百金送到王夫人母家。漢武帝得知後,極為歡心。
衛青雖然聲勢赫赫,權傾朝野,為人卻謙恭退讓,禮賢下士。史書上記功,“青仁,喜士退讓”。這使得他在仕途上終身無虞,死後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