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青年將軍屢建奇功(2 / 3)

衛青兩次出擊的成功,顯示出他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顯貴,超過了當時一些年高望重的宿將。這些勝利也增強了漢朝抗擊匈奴的信心和決心。不久,漢武帝便有計劃地先後發起了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戰役。

河南戰役是西漢有史以來發起的第一次戰略性進攻。衛青統轄兩個校尉,率領4萬鐵騎,采取了“迂回側擊”的突擊戰術,越過雲中以後,立即折向西北,繞道匈奴後方,迅速拿下了河南通往北地的隘口高闕(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一舉切斷了駐守河南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約在今呼和浩特市一帶)的聯係,使他們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緊接著,衛青率領自己的騎兵,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地沿著黃河飛兵南下,行軍數千裏,一路挫敵,到達隴西(在今甘肅臨洮),對匈奴的白羊王、樓煩王形成了包圍的態勢。白羊王、樓煩王見全線崩潰,自身又陷於被圍困的境地,為避免全軍覆滅,急忙率部西渡黃河,從雞鹿塞倉惶逃走。

衛青率一支勁旅,孤軍深入,轉戰數千裏,一戰肅清了河南地的匈奴勢力,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仗,匈奴被殺2300多人,被俘數千人,損失牛羊100多萬頭,衛青凱旋而歸。為了表彰衛青的戰功,漢武帝晉封衛青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隨同出征的校尉蘇建被封為平陵侯,張次公為岸頭侯。

匈奴並不甘心失掉肥沃富饒的河南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數萬騎兵攻入代郡,代郡太守以身殉職。秋天,匈奴騎兵又攻進雁門。第二年,匈奴騎兵分為三路,大舉南下。一路攻代郡,一路侵定襄,一路犯上郡。各路都是3萬人馬。在此期間,匈奴右賢王也多次攻進河南地,襲擊朔方城。總計匈奴在這兩年內動員的兵力在20萬左右,殺掠人民1萬多,其侵擾地區的廣大及次數的頻繁,均是前所未有的。

為了確保朔方郡的安全,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衛青奉命節製四員將領,統帥10萬人馬,第四次出征。衛青親率3萬兵馬,由高闕出兵,公孫賀、蘇建、李沮、李蔡四將軍率部從朔方城一齊北上,對右賢王實行兩路圍剿。此外,李息、張次公也率兵從東北方的右北平(在今遼寧淩源西南)出塞,牽製單於主力對右賢王的增援,同衛青等人的主力部隊遙相策應。

當時,右賢王的駐地設在離朔方城、高闕很遠的地方。右賢王雖然得報漢軍出塞,認為大漠荒涼,路途遙遠,漢軍不可能深入。夜間,他照常穩坐在氈帳中,一邊欣賞歌舞,一邊飲酒消遣,喝得酩酊大醉。

衛青摸準了右賢王傲慢輕敵、麻痹大意的弱點,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奇襲戰術。他帶領部隊,人銜枚,馬摘鈴,一口氣急行軍六七百裏,深夜包圍了右賢王。漢兵猶如從天而降,右賢王從睡夢中驚醒,眼前火光燭天,四周殺聲震野,匈奴兵將毫無戒備,措手不及。戰鬥進展極為神速,包圍圈越縮越小。右賢王隻好拋下將校士卒,在數百名親兵的簇擁下,向北落荒而逃。衛青當即命令輕騎部隊飛馬追擊。

這次襲擊,俘虜匈奴裨王10多人,活捉士兵15000多人,奪得牲畜數10萬頭。漢武帝得報衛青大獲全勝,立即派出使者,帶著印綬,趕到邊塞,拜衛青為大將軍。

河南戰役是漢匈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此前,匈奴占優勢,處於主動地位。此後,匈奴由優勢轉為劣勢,從主動變成被動。相反,西漢則由當初的誘殲、迎戰、出擊,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深入窮追。

居功不傲,謙恭無虞

衛青出身十分卑賤,母親為奴仆,同時自己又是私生子,沒有任何地位和名份,因此在他整個少年時期,都處於被欺淩與被侮辱的境況之中。這種經曆對他的人生肯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時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覺,這使得他既能忍辱負重,又能剛毅奮發。他因此而養成的有膽有識、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無疑對他後來的建功立業起到了重大作用。及至立下不朽功勳,位高權重之時,自身的成長經曆和人生經驗,以及曆史上的前車之鑒,又使他把功名權勢當成了與己有關又無關的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