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擊匈奴,屢建奇功
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衛青,是一位從馬夫成長起來的,善於打仗的傑出將領。
衛青征討匈奴的一係列戰鬥所取得的輝煌戰果,顯示出了他傑出的軍事天才和吃苦耐勞、勇敢無畏的品質;應該說,在開始時漢軍並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取得這一係列勝利,與衛青的個人品質和本領以及他的正確決策是密不可分的。衛青的鞍馬勞頓,為漢室江山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衛青的勝利,漢朝重新控製了河南、河西等地,並在河南地設立朔方郡,使首都長安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經過漠北一戰,匈奴實力大傷,從此之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使漢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威脅狀況。
在漢朝初年,不但朝廷統治者深深地受到匈奴貴族的淩辱,而且北部邊陲的人民也受到慘重的損失。漢朝雖然一直在商量籌劃抗擊匈奴的策略,但是形勢還不能一下子扭轉過來。
漢武帝當政的時候,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西漢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出現了一個“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的繁榮局麵。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基本上被打垮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西漢王朝已經積聚了雄厚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改變被動防禦的局麵,積極反擊匈奴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漢武帝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他認為隻有實行武力反擊,才能安定天下,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即位初年,在表麵上雖然繼續同匈奴和親,照樣納送財物,開關互市,內裏卻加緊準備進行反擊。
正當西漢積極備戰的時候,匈奴不斷攻掠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縣東北)、雁門一帶,殺掠人民,搶劫財物。
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夏,西漢派出多兵種的30萬大軍,由護國將軍韓安國為總指揮,分兩路設伏,誘殲匈奴。李廣、公孫賀率主力隱蔽在馬邑(在今山西朔縣)附近的山穀中,隻等單於兵到,立即發起突然襲擊;王恢、李息另率3萬人馬,急出代郡,插入匈奴後方,斷其退路。匈奴軍臣單於帶領10萬人馬,直奔馬邑。在距馬邑百裏左右的地方,他識破了漢朝的計謀,立即掉頭撤兵。李廣、公孫賀行動遲緩,失去戰機;王恢、李息聞知單於兵多勢眾,也沒收按原計劃截擊。“馬邑之計”失敗以後,西漢同匈奴公開決裂,和親政策從此告終,雙方進入了長期的交戰狀態。
漢武帝從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將領老成持重有餘,主動進取不足,很難適應戰爭的需要。他認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勝利,必須提拔後起之秀。他一麵處死了畏縮不前的王恢,一麵開始物色能夠擔當重任的合適人才。他首先便想到了衛青。在校獵場上,車前馬後,衛青的才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衛青不但是個智勇兼備、堪托重任的將才,而且又是皇親國戚,忠誠可靠。
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拜衛青為車騎將軍。同年,西漢兵分四處路,分頭北上。李廣由雁門發兵,公孫敖從代郡開拔,公孫賀從雲中(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出師。第一次領兵出征的衛青,也獨當一麵,從上穀(在今河北懷來縣)出師。四路將領各領1萬人馬。四將之中,隻有衛青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其他三人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將。這次戰爭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李廣被俘後死裏逃生,公孫敖損失了三分之二人馬,公孫賀也是無功而回。惟有首次出征的年輕將領衛青,率部卒萬人,打出長城,深入匈奴,直驅龍城(匈奴單於祭天和聚會首領的地方),斬殺700多人,一軍獨勝,奏凱還朝。
衛青旗開得勝,使漢武帝極為高興,立即封他為關內侯,嘉獎這位年青有為的將領。
這次戰爭以後,匈奴的實力並未削弱。這年冬天,匈奴騎兵又猛攻上穀、漁陽(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一帶。第二年,正當秋高馬肥時,匈奴騎兵再度大舉南下。先是攻破遼西(治所在今遼寧義縣西),殺死了遼西太守。緊接著又從遼西打到漁陽,駐守漁陽的漢將韓安國,被殺得大敗。匈奴騎兵乘勝西進,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很快便突進了雁門。西漢整個北部邊郡形勢緊張,京師長安震恐,各地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奏朝廷。
在這危難之際,衛青再次受命出征,迎戰匈奴。與此同時,漢武帝還指令李息從代郡出兵,攻擾匈奴後路,同衛青一路遙相策應。衛青仔細分析了軍情。他認為,匈奴雖奔襲千裏,斬將奪城,但是士卒疲憊,漢軍則是蓄精養銳,士氣高昂。因此,利在速戰。他得到出戰的命令以後,馬上率領3萬精騎,揮師北上,風馳電掣般趕到前線。衛青一馬當先,衝殺在前。校尉士卒見主將親冒矢石,也勇氣倍增,無不人人爭先,拚死衝殺,兩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激戰。匈奴被漢軍打得七零八落,丟下數千具屍體,狼狽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