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招江南,鞏固根基
徐達是明王朝開國的第一大將。
放牛娃出身的徐達似乎是個天生的軍事家。為了鞏固江南根據地,徐達從實際出發設立軍事警戒,防止同為紅巾軍的張士誠,陳友諒等部的偷襲。首先,建立好軍事防線可以確保根據地的安全,使根據地的經濟發展得到保障;其次,讓妄想襲擊的紅巾軍因徐達早有準備而有所顧慮;最後,即便發生戰事,已有的防線也可更好的抵禦對方攻擊。
堅持穩妥的方針,確保萬無一失是成就功業的必備素質。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身為郭子興女婿的朱元璋因郭子興病故而執掌軍權。
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朱元璋令徐達率軍渡江,攻占集慶。將集慶路易名為應天府,打算以此為老巢,與盤踞大都(今北京)的元朝政府相抗衡。當時,應天府的東麵有義軍張士城部,西麵有義軍徐壽輝、陳友諒部,南麵有為數不多、戰鬥力不強的元朝官軍和地主武裝,北麵有紅巾軍韓林兒、劉福通部。東、西、北都是勢力頗大的抗元義軍,恰似一隻大鼎把元軍主力擋在門外。針對這種亂世爭雄的格局,徐達等人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集中優勢兵力掃除東南一線的元軍力量,建立和鞏固江南根據地。同時,向東、西兩麵設置軍事警戒,防止同為義軍的張士誠、徐壽輝兩部的偷襲。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元末各路起義軍隻是名義上號稱紅巾軍,實際上互不統屬,各自為戰,矛盾重重。朱元璋要想在應天站穩腳跟,就必須築起東、西兩道戰略防線,以抵擋張士誠、徐壽輝、陳友諒可能發動的軍事進攻,方保萬無一失。這是建立江南根據地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巡視手下戰將,朱元璋毫不猶豫地任命徐達為大將,讓他肩負起展拓江南、構築防線的重擔。
東南的鎮江是徐達首先要攻占的軍事重鎮。為了嚴肅軍紀,頗有心計的徐達與朱元璋合謀搞了一個“苦肉計”。出師前夕的一天,朱元璋當著諸位將領的麵,指責徐達治軍不嚴,下令將他捆綁,推出轅門斬首。謀士李善長急忙求情,眾將領“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請求朱元璋免徐達一死。朱元璋見狀,心中暗喜,馬上下令釋放徐達,命其立功贖罪,同時告誡諸將:“城下之日,不許擾民,否則軍法從事”眾將應諾。於是,朱元璋軍軍紀嚴整,由徐達率領一舉攻克鎮江,改鎮江路為江淮府。大軍進城時,徐達領兵自仁和門入,“號令明肅,城中安然”。此戰攻堅取勝,為以後攻略城池、北伐滅元樹立了良好的攻堅榜樣。拿下鎮江後,徐達被朱元璋授予淮興翼統軍元帥。
占據常州的張士誠意識到朱元璋羽翼漸豐,銳氣逼人,遂率領水師叛將陳保二部進攻鎮江。陳保二原為鎮江守將,徐達攻克鎮江時,其率部投誠,未久複叛。其慣用黃布包頭,又稱“黃包軍”。徐達率軍在龍潭大戰張士誠,擊敗陳保二的“黃包軍”,並乘勝圍攻常州。張士誠沒有料到徐達如此厲害,遂派遣得力將領前來救援。徐達在常州城外設下兩支伏兵,挑選一員虎將王均用打頭陣。等敵人援軍趕到,徐達下令擂響戰鼓,王均用出陣迎敵,槍挑敵軍前鋒。徐達見狀,揮師掩殺過去,敵軍慌忙後退,進入埋伏圈,被打得大敗。徐達身先士卒,力擒敵軍張、湯二將,隨即進圍常州,於次年將其攻克。朱元璋稱讚徐達的軍事指揮才能,把他擢升樞密院僉事。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徐達一鼓作氣,克寧國,征宜興,下常熟,擒獲張士誠的胞弟張士德。至正十八年十月,徐達派兵封鎖太湖,督師攻取宜興。至此,一條北起江陰、下沿太湖、南到長興的東部防線勝利築成。
東部防線甫就,徐達又馬不停蹄趕赴西部戰場。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徐壽輝的二員大將陳友諒、趙普勝在樅陽建立水寨,兵占池州,對應天府構成威脅。次年四月,徐達率師與院判俞通海水師合兵大敗趙普勝,克複池州。正在經營浙東的朱元璋聽到捷報,立即提拔徐達為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
八月,徐達率軍進攻安慶,遭到趙普勝的頑強抵抗。趙普勝勇猛善戰,徐達一時難以將其製服。後來朱元璋巧用反間計,使趙普勝成為陳友諒刀下之鬼。趙普勝一死,徐達馬上率軍進逼樅陽水寨,於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將其拿下,然後揮師進攻安慶。陳友諒知道安慶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遂親率大軍回援。徐達與常遇春聯手抗敵,在池州南麵的九華山大敗陳友諒軍,斬首萬餘,生擒3000人。生性嗜殺的常遇春建議徐達殺掉這些俘虜,說:“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徐達搖頭不許,認為既為俘虜,則非頑敵。如果連俘虜都殺,就會使敵軍與我決戰到底。應該請示朱元璋,再行處理。常遇春卻瞞著徐達,夜坑俘虜千餘人。朱元璋對常遇春的行為大為不滿,稱讚徐達有勇有謀,是難得的將才。
徐達在東、西戰場往來馳騁,屢建戰功,不久,其勢力擴展至蘇、浙、皖、贛,不僅確保了應天府的安全,而且為朱元璋屯糧練兵,實現戰略轉移,最終鏟除陳友諒、張士誠奠定了基礎。
兵圍平江,剿滅士誠
在攻打張士誠的過程中,麵對平江敵軍精銳之師,徐達用圍而不打,使其自困的方法取得勝利。首先,麵對精銳之敵,盲目攻擊即便獲勝也會給自身付出巨大代價。即是古人常說“傷人一千,自損八百”。其次,將敵軍圍在平江城內,可以用饑餓作為最好的武器來打擊對方。當對方缺糧後,民心大亂,軍失鬥誌即可以最小的代價取勝。最後,雖然張士誠頑強抵抗,但也難逃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