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堅持清廉正氣更需要勇氣(2 / 2)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夏天,海瑞以右僉都禦史身份巡撫應天的十府,下屬官吏害怕他的威嚴,有劣跡的人大都自動免職。有勢力的人家用朱丹漆門,聽說海瑞來了,又漆成黑色。監理紡織營造的人,被減去眾多隨從。海瑞銳意革故鼎新,奏請疏浚吳淞、白茆,讓河水暢流入海,百姓因此受益。他一貫痛恨大戶兼並土地,極力折損豪強,安撫貧窮羸弱。貧民的田地被富戶兼並,一概替他們奪回,徐階罷免相位居住鄉裏,海瑞一樣查問其家裏的情況而不寬免。他的命令雷霆萬鈞,有司惶恐奉行,有勢力的豪強為了躲避,逃往其他郡。奸民往往乘機告發,所以大姓人家時常有遭誣告蒙冤屈的。他又裁減郵傳冗費,士大夫離開了該地一律不提供飲食,因此怨言很多。給事中舒化批評海瑞迂腐不通曉政體,應該把他置於南京的清閑之地,穆宗仍然優待海瑞下詔獎勵。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奸民,魚肉官吏,沽名釣譽擾亂政事,於是調他督職南京糧儲。海瑞撫慰吳地剛半年,百姓聽說他將離去,哭聲載道,繪像在家中祭祀。

備棺上書,浩氣長存

海瑞身處在明朝朝綱廢弛,社會不穩之時,作為一個正直有氣魄的官僚,憂國憂民之心時時困擾在他的心頭,時刻在尋找振興國家的良方,他將矛頭直指皇帝,痛陳皇帝的失政,言辭尖銳、毫不隱諱。他麵對官員腐敗,歸咎於對貪官刑罰輕了,批駁“待士有禮”的托詞,提倡太祖時的酷刑。透過這些似乎帶有偏激色彩的言論,我們看到的是海瑞那一顆時刻為國為民憂慮的心。海瑞作為一個名播千古的清官,永遠值得後人懷念。

當時世宗在位已久,不理朝政,深居西苑,專心致意於齋戒。督撫大吏爭相呈獻吉祥符瑞,禮官動輒上表祝賀。朝廷大臣自從楊最、楊爵被治罪以後,沒有敢非議當時政務的。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海瑞單獨上書。

其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陛下相信方士的話,連皇子裕王、景王也不得相見,這是沒有父子情義;以猜疑誹謗殺害和羞辱臣下,是沒有君臣情義;安樂在西苑而不返回皇宮,是沒有夫婦情義。還強調說:“天下之人,不敢直言陛下已經很久了。古代人君有過失,依靠群臣百官進言補救,而陛下隻知道燒香行禮,根本不聽百官的諫言,這是大錯而特錯的。目前,沒有一個人願為陛下說句真心話。奉承諂媚也太過分了!不過,這些人內心慚愧空虛,雖然當前順從,背後也有議論,這多麼近似欺君之罪!”他奉勸嘉靖翻然悔悟,趕快上殿視朝,盡快洗刷多年積累的錯誤。

在奏文中,尖銳批評世宗“三意玄修”、“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理朝政”使“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奏文言辭激烈。

世宗接到奏章,非常惱怒,扔到地上,環視左右的人喊:“趕快抓住他,不要讓他逃跑了。”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這個人素有癡名。聽說他上奏章的時候,自知觸犯皇上該死,就買了一副棺材,告別妻兒,在朝廷等候治罪,童仆也都逃散,沒有人留下,他不會逃離。”世宗沉默不語,過會兒又取過奏章閱讀,一天讀了幾遍,被它感動而歎息,將奏疏留在中宮幾個月。曾說:“此人可以與比幹相配,但是我不是商紂。”最終將海瑞投入大牢。

世宗去世,海瑞獲釋,官複舊職。但因受高拱、張居正的排斥一直到72歲才複出,被授予舊職。

第二年正月,朝廷招他任南京右僉都禦史,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曾向神宗上書陳述衰老將死,願比附古人屍諫的大義,大略講:“陛下勵精圖治,但政治還不理想,原因是貪婪官吏的刑罰輕了。大臣們不能談論緣由,反而借助待士有禮的說法,對此讚不絕口掩飾其過失。待士有禮,但是百姓又有什麼罪刑呢?”於是他列舉太祖剝皮囊草的刑罰以及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定律貪汙80貫處絞刑的例證,稱現在應該用這些刑罰懲治貪官。其他方麵時政的謀劃,話語非常切實。惟獨勸皇帝施行酷刑,當時輿論認為不妥。禦史祚彈劾他。神宗雖然認為海瑞的言語過分,但明了他的忠誠,撤了這個禦史的職。

神宗屢次打算召用海瑞,執政的人暗中阻攔,於是任命他為南京右都禦史。南京各官向來苟且懶惰,海瑞身體力行矯正此風。有位禦史偶爾演戲取樂,海瑞打算遵循太祖法令杖責他。百司惶恐,都患其苦。提學禦史房寰擔心被糾察和揭發,準備先行發難,給事中鍾宇淳也鼓動,房寰再次上書對海瑞醜化詆毀。海瑞也多次上書請求退休,神宗安撫挽留,不同意他辭職。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海瑞死在職任上。

一生被打壓卻愈打愈剛,海瑞的勇氣曠古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