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小兒汗症(2 / 2)

【製法】將豬心洗淨,切成細絲狀,蘿卜同樣切絲。豬油下鍋燒熱,煸炒豬心、蘿卜。至熟時加入食鹽、淘淨的粳米及適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調入味精即可。

【服法】溫服,每日1-2次。

【功用】補心定驚。

【調治】小兒自汗等。

(8)參苓粥

【組成】太子參10克,茯苓6克,生薑3克,粳米50克,雞蛋清1個,精鹽2克。

【製法】將太子參、茯苓、生薑用水煎取湯汁,去渣後與淘洗幹淨的粳米一同入鍋,加適量的水。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熬煮成稀粥,加入雞蛋清和精鹽,攪勻即成。日服1-2次,一年四季均可間斷食用。

【服法】早晚分食。外感時邪諸疾之小兒不宜服用。

【功用】健脾益氣,養胃補虛。

【調治】小兒自汗、盜汗。

(9)核桃連子糊

【組成】核桃仁、蓮子肉各30克,黑豆、山藥各15克。

【製法】把4種原料壓成細粉,每次按小兒食量,取粉煮成糊吃。可調成鹹味或甜味。也可加適量大米粉和麵粉,使汁更黏稠。

【服法】隨量食用。

【功用】補腎健脾,收斂盜汗。

(10)油煎泥鰍

【組成】活泥鰍150-200克,植物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將泥鰍用熱水洗去黏液,再剖腹去內髒,洗淨。入油鍋煎至焦黃色,然後加水1碗半,煮至大半碗,用精鹽調味。

【服法】飲湯食泥鰍,1日內分次吃完(幼兒可飲湯而不吃泥。連吃5日為一療程。一般用2-3個療程見效。

【功用】強筋骨,益精髓、止盜汗。

【調治】小兒盜汗、自汗。

(11)掩豉燜並菜

【組成】蠔豉30克,韭菜60克。

【製法】用溫水將蠔豉浸發透,把韭菜切段,同入鍋內燜煮。

【服法】可作下飯菜,也可煮成湯喂食。

【功用】滋陰強身,止盜汗。

【調治】陰陽兩虛之小兒盜汗。

(12)生地黃雞

【組成】烏雞1隻,生地黃250克,飴糖150克。

【製法】將烏雞殺死後去淨毛、肚雜,入水中清洗幹淨。生地黃切成細絲後,與飴糖攪勻,一同納入雞腹之中。用線將雞腹縫固,放入鍋中蒸熟即可。

【服法】食雞肉。

【功用】強筋骨,益精髓、止盜汗。

【調治】小兒盜汗、飲食減少等。

(13)釀羊肚

【組成】羊肚1個,糯米60克,大棗5枚。

【製法】將羊肚洗淨去汙。糯米用清水浸透,與大棗一同入羊肚,用粗線縫口,放鍋內隔水燉熟。食時切開羊肚,調好味。

【服法】佐餐食用。

【功用】強壯脾胃,補中益氣,複元斂汗。

【調治】小兒體弱盜汗、自汗。

(14)芪參木耳湯

【組成】黃芪、芍藥各10克,大棗10枚,黑木耳20克。

【製法】將黃芪、芍藥搗成粗末裝入布袋,木耳加水泡發至脹,洗淨,與大棗一同入鍋,加水2碗煎至1碗。拿去布袋,加入冰糖,再煎10分鍾即可。

【服法】每日1劑,分3次服,連服數日。

【功用】健脾補氣,止汗。

【調治】小兒自汗、盜汗。

(15)參麥大參五味湯

【組成】太子參、麥冬各10-15克,五味子5克,大棗5-7枚。

【製法】把太子參、麥冬、五味子、大棗洗淨後,放至沙鍋內。加水適量,沸後再煎10-15分鍾即可。

【服法】每劑1次,早晚分服。

【用】止。

【調治】小兒體虛自汗、盜汗。

(16)黃芪大參湯

【組成】黃芪15克,大棗20枚。

【製法】2味一同入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煎煮1小時以上。

【服法】每日1劑,分2-3次,食棗喝湯。連服15日為一療程。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調治】小兒氣虛、表衛不固所致的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