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容——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1)(2 / 3)

冬冬今年15歲,初中三年級學生。一次上課走神,被老師當眾批評了,他不但沒有反省自己的錯誤,而且頂撞了老師。老師把東東的爸爸請到學校,希望父母協助學校解決這件事。冬冬的爸爸回到家,嚴厲地斥責了孩子,結果令父母沒有想到的是,一向在家乖順的冬冬,竟然大聲反駁爸爸,爸爸一生氣打了冬冬一巴掌,冬冬哭著跑出了家門,一夜未歸,把父母急得差點報了警,直到冬冬的同學打來電話,說冬冬在自己家裏,父母才放下心來。

冬冬的父母很不解,為什麼孩子就不能批評呢?這要是長大了可怎麼辦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在長大,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遇事開始思考,形成並不成熟的主見,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對父母的話開始懷疑,不再父母說什麼就聽什麼,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叛逆期”。這是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曆的成長過程,這一時期的孩子是最讓父母操心、擔心和傷腦筋的,也最容易產生親子之間的衝突,因為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權威動搖後,一時難以適應,又不願放下架子、調整教育方法去麵對孩子,對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讓家長覺得難以調教。

據調查顯示,由於現今孩子所處環境較其父母所處環境複雜得多,所以他們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當孩子有些“叛逆”時,父母不必過於憂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調整教育方法,要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千萬不能和孩子較勁,非要把孩子“壓服”,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父母越是采用“高壓”政策,孩子叛逆的心理越嚴重,這樣不但教育不好孩子,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後果,比如孩子離家出走,有犯罪的舉動或者采取自殺的極端方式。

當然,放任自流也是不對的。在現實中,有些父母麵對叛逆期的孩子,在多次教育而沒有改變後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對孩子的言行、想法,不聞不問,不加以指導約束,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走上歧路。

父母一定要掌握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理解孩子:叛逆期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渴望得到外界的理解和尊重,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少說多聽,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多表揚孩子,給孩子信心。

放下架子:孩子小的時候,親近父母,順從父母,父母習慣了高高在上,麵對長大的孩子,總是放不下架子,對孩子說話總是用“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諸如此類的話。這樣的話,叛逆期的孩子很難接受,他們渴望自主權。所以,父母要學會用平等的身份,商量的口吻與孩子交流。

賞識孩子:父母不要對叛逆期的孩子總是看不慣,眼中隻有孩子的缺點,更不應該拿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要用賞識的目光去關注孩子,多鼓勵少批評,不要總是以學習成績為題,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允許犯錯: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犯錯,因為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但是考慮問題還不夠全麵,處世的經驗也沒有,所以,父母要允許他們犯錯,吃一塹長一智,孩子會在犯錯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控製情緒:叛逆期的孩子不夠理智,情緒波動較大,如果父母也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很容易產生對抗,所以,父母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同孩子進行交流。雙方都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最後,父母一定要記住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給孩子在生活中做出表率,用自己良好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

10%是父母,90%是朋友

一句話教育

做孩子朋友的父母,能夠走進孩子心靈的深處,讓孩子在沒有壓力和負擔的環境中,在充滿著理解和信任的家庭氣氛中健康成長。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監護者,更是孩子的心靈的導師,生活中,父母最應該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可是實際上,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扮演了各種不正確的角色。

仆人。有的父母寵溺孩子,吃喝拉撒睡、行動坐臥走,無一不考慮周全,孩子已經上學了,還像老母雞看護小雞一樣,形影不離,不敢讓孩子自己出去玩,一定要提著水跟在後麵,一會兒怕孩子渴了,一會兒怕孩子摔了,就好像是孩子的仆人。

生活中“仆人角色”的父母有很多,他們自以為是好父母,卻沒有想到這樣做的弊端--使孩子喪失獨立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讓他自己學會照顧自己,才能適應環境。渴了,他要學會忍耐一下;摔了,他下次定會機敏一些。孩子隻要上學了,他的吃穿洗用、他的行動交往,就讓他獨立去做吧。會有挑戰,但是隻要他努努力,他足以承受和戰勝這些小小挑戰。當父母麵臨這一切時,感到的緊張和不安比孩子要嚴重得多,而孩子卻從這些日常小事裏能夠找到勇氣、自信和自尊。沒有家長在後麵跟著,他才能自己慢慢學會擔當。能放手時就放手吧,你每一點“狠心”的撒手不管,就是他長本領學自立的機會,不要為了你自己的心安,而不給孩子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