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容——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3)(1 / 2)

例如,一個孩子正沉浸在遊戲當中,父母催促道:“不要再玩了,先把作業做完再玩!”玩得忘形的孩子可能會說:“今天老師沒有布置作業!”事實上,他說的不是現實情況。這時,父母沒有必要指責孩子說謊:“你說謊,明明有作業的!”這樣,孩子往往會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而堅持說“沒有作業”。如果父母順從孩子的情緒,體諒地對孩子說:“啊,是嗎?沒有作業真是太好了,可以盡情地玩一會兒。如果有作業還在玩,明天可要受到老師的懲罰的。要不,今天我陪你玩個痛快吧?”這實際上是在委婉地暗示孩子,應該先做完作業再玩耍,沒有做完作業會受到老師的懲罰。這樣,孩子一聽父母要陪自己一起玩,想到自己的作業沒有做完,他就會對父母說:“啊,我再玩一會就去做作業了。”這時,父母不要再催促了,不一會兒,孩子會自覺地去做作業的。

孩子的另一種謊話,屬於“講故事型”,其目的是吸引別人的注意。一般來說,四五歲的孩子往往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去“創造”一些事實,有時,這些描述是非常離譜的。這種情況有時是因為孩子失去了對事實的認識能力,也就是說事物的複雜性超過了他所理解的程度,從而導致孩子分不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想象,對孩子來說,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說謊。

一位爸爸下班時,無意中聽到了兒子超超在院子裏對其他小朋友說:“你們知道嗎?上次,我爸爸到北京出差,給我買了一個奧特曼的玩具回來,那個奧特曼才叫神氣呢!他穿著漂亮的衣服,一手叉腰,一手抬到頭上,真是帥極了!”爸爸心想,自己並沒有到北京出差過呀,而且根本沒有給孩子買過奧特曼的玩具。

後來,爸爸才知道,原來其他小朋友都有奧特曼的玩具,唯獨超超沒有,見其他小朋友都不理自己,超超就編造了這個謊言。

當你在尋找孩子說謊的原因時,一定要反省自己,以誠懇的態度認同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讓孩子了解沒有必要通過說謊來解決問題。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可以把實情告訴我,問題出在哪裏?讓我們看看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此外,一定要分清孩子的想象和說謊。孩子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可以說出子虛烏有的故事,也可能在同伴間“吹牛”,這並不是在說謊,而是孩子的想象。父母有時候把孩子的各種想象和說謊混為一談,然後責怪孩子,這是很不公平的。

有時孩子的情緒還把他所想象的事物當做了現實,因為這時的孩子還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現實之間的界限。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千萬不要隨便責怪孩子,以免壓抑了孩子的想象力,並且還會妨礙孩子的心理發育。人類的很多創造都來源於想象。

在生活中,父母還要引導孩子區分善意的謊言和惡意的謊言,不能讓孩子混為一談,如果父母當著孩子的麵,說了善意的謊言,比如,對病重的人說“你的病馬上會好的”。事後,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以免孩子誤會說謊是可以的。

星期天,媽媽帶著女兒去阿姨家玩。阿姨拿出自己從香港買來的衣服對媽媽說:“你看,這件衣服是我去香港旅遊的時候買的,你覺得怎樣?”

媽媽當時興奮地對阿姨說:“呀,真是漂亮極了,香港買來的真是好看。”

晚上回家後,媽媽跟爸爸說起了這件事,她說:“其實這件衣服並不好看,也許是香港人覺得這種衣服好看吧!”

女兒聽到媽媽這樣說,就疑惑地問道:“媽媽,你不是對阿姨說很漂亮嗎?現在又說不好看?”

媽媽意識到女兒有點迷惑了,對女兒說:“其實,媽媽覺得這件衣服並不是很漂亮,當時,媽媽說很漂亮,主要是為了不讓阿姨不高興。”女兒似懂非懂。

媽媽繼續說:“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盡管媽媽覺得不漂亮,但是,在阿姨的眼裏是很漂亮的。媽媽不想自己的評價讓阿姨傷心。”

“在這裏,媽媽並不是要說謊,而是考慮到阿姨的感受了。”媽媽對女兒說,“一個人是不可以撒謊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讓對方感到傷心。”

通過媽媽的解釋,孩子明白了善意謊言的意義,他就能夠正確理解這種語言背後的動機,從而避免他認為撒謊是正確的。

當孩子知道這種“善意的謊言”時,他將更能明白說話時應考慮別人的感受。有句格言:“如果你不能說些好聽的,就什麼也別說。”了解了這些,孩子更能區分欺騙與“善意的謊言”之間的不同,也更能體會出善待他人的重要。

為了防止孩子的說謊行為,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給孩子做出表率,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謊話和借口。

·不要對說謊的孩子嚴厲的懲罰,這個辦法往往會讓孩子說更多的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如果孩子承認自己做錯了事,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說實話,父母會原諒自己。

·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多關心孩子的生活,不要讓他產生內心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