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任校長時,有一個叫王友的學生,是學校中頗有名氣的“孩子王”,經常惹是生非,屢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見王友用土塊砸一個同學,當即製止了他,並叫他放學後到校長室來。放學之後,陶行知從外麵辦事回來,遠遠地看見王友在校長室門前徘徊等候,於是,他趕緊把王友請進校長室。
進入校長室後,陶行知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糖給他,帶著歉意的語氣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長,遲疑地接過糖。這時,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塊糖來遞給他,說道:“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是因為我不讓你砸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聽我的話,很尊重我。”這時,王友神態緊張,愈發不安起來。接著,陶行知就像變戲法似的又掏出一塊糖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那位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應該獎勵你啊!”沒想到,陶行知話音剛落,王友竟“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道:“陶校長,我錯了,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對他采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到這裏,不禁大笑,隨即掏出第四塊糖來遞給他,高興地說:“為你能正確認識錯誤,再獎你一塊。現在我的糖已沒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希望你以後改正錯誤,好好地學習,把精力用在課業上”。自此以後,王友同學果然認真學習,團結同學,遵守學校紀律,再也沒有犯過錯誤。
相信看完這個故事,所有的父母都會受到啟發。
·用暗示的方法批評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公開的批評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采用暗示的方法批評,既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能保全孩子的麵子。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周末的晚上,強強的表弟壯壯來了,兩個人一直在房間裏大吵大鬧,媽媽勸他們小聲點,不要影響其他人休息,但是,他們卻還是照舊。
時間越來越晚,快9點的時候,媽媽一言不發地走進強強的房間,幫他們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攤開;爸爸則關掉了客廳的電視和燈。爸爸和媽媽都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強強和壯壯才意識到自己太“鬧”了,於是伸了伸舌頭,趕緊到洗手間洗漱後上床睡覺。
爸爸媽媽並沒有批評強強,但強強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馬上趕緊改正了錯誤。相反,如果媽媽采取責罵的態度,強強就有可能鬧得更加過分,結果,父母與孩子之間必然會有一場衝突。
暗示的方法有很多種,包含語言暗示、行動暗示、事物暗示等,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使用。
·用溫暖的方式批評
大家都知道法國預言家拉封丹寫過一個寓言《南風和北風》,寓言告訴我們,溫暖的力量更強大。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不是像北風一樣冰冷地直接批評,而是像南風一樣用溫暖的方式寬容孩子,那麼孩子就會主動改正錯誤。
一位父親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記得那是兒子上初二時的一個星期天,兒子的班主任來家訪,說兒子的代數考69分。我很詫異,兒子的成績單上明明寫著89分,怎麼變成69分呢?望著兒子低垂的頭,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師走後,我拿出成績單一看,6字上加了個半弧就成了8。兒子噙著淚說:“爸,就這一次,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我本想狠狠教訓他,看他有悔過之意,我隻說了一句:“考多少沒關係,別騙爸爸。”兒子使勁點著頭。
從那以後,兒子變了,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很快成了班上的尖子。我欣慰之餘,也曾自問:孩子為何出現如此大的變化?後來,兒子的一篇作文在《學校與家庭》報紙上發表了,寫的就是那次家訪:“……我的臉發熱,心發慌,而爸爸始終沒提起這件事。謝謝您,爸爸,我知道您為了照顧我的自尊心沒有告訴老師。爸爸,我再也不欺騙您了……”讀著這篇文章,我流淚了。我沒有想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次寬容,竟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動。
以後,即使兒子做錯了事,我也很少板起臉孔訓斥他。我覺得14歲的孩子已懂得怎麼去做,怎樣做才最好,何況有些事他自己已經認錯,甚至後悔,我們做父母的就不應該再去責怪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隻要他們知錯能改就好。
現在兒子上高中了,成了大孩子。他是班上的優等生,又是班幹部。開家長會時,他的班主任這樣告訴我:“他是我教學這麼多年來所遇到的少有的好學生,他既能管好自己,又能幫助別人。”
溫暖式批評委婉溫和,易於被孩子接受,能激發孩子向上、向善的心。
·三明治式批評
在批評孩子時,如果我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中間,像三明治一樣,即先表揚--再批評--最後鼓勵,孩子就會愉快地接受批評,認識錯誤從而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