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容——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4)(1 / 2)

爸爸聽了佟琳的話,邊吃飯邊說:“噢,我明白了,比賽前的緊張人人都會有。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場上演講得很出色,這樣對穩定情緒會更有利。”聽了爸爸的話,佟琳感到獲得了一些安慰,並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怎麼想了。

一旁整理衣服的媽媽卻說:“怕出醜,你多用功好不好,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知道不知道。”媽媽借機教育起了孩子。本來佟琳剛剛穩定了情緒,聽媽媽一說又十分沮喪了,飯都沒吃完,背起書包就上學去了,媽媽還很生氣地對爸爸說:“你看看這孩子,說一句都不行。”爸爸無奈地說:“你呀你,總是惹孩子不高興。”說完也上班去了,留下媽媽一個人在那裏發呆。

比賽前,人人都會緊張,爸爸用“噢,我明白了……”的方式,接納了佟琳有些緊張的情緒,然後分享了他自己的經驗。而媽媽卻不合時宜地教育起了孩子,最後隻能適得其反。

這是因為媽媽沒有體察到孩子的情緒,也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

每個父母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曆:當孩子的情緒不好時,你無論說什麼,他都不接受。表揚他,他不理不睬;批評他,他一口駁回;說少了,他權當沒聽見;說多了,兩個人就可能吵起來……總之,孩子情緒惡劣時,父母束手無策。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嘴裏說出不尊敬自己的話,像“你煩不煩呀!”、“我的事不用你管”、“你能不能讓我一個人待會兒”這類話,還可能火冒三丈甚至大打出手,心想:我關心你還錯了,再不管教你就要上天了。

其實,父母冷靜下來換位思考想一想就能夠明白:我們也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比如,我們和別人發生什麼矛盾了,在氣頭上,在情緒不穩時,即使別人說的再有道理,我們也不會接受,脾氣不好時,還會反駁過去,哪怕自己都知道自己是在強詞奪理,可是表麵上,卻還是很強硬,一點也不願意服軟。

大人們尚有不理智的時候,有不講理的時候,何況孩子呢,孩子較之於家長,心理更加不成熟,情緒更加容易產生波動,更加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能指望在這樣的時候,孩子還能聽進去我們的建議和意見,如果不講究方法和場合,也許會適得其反起到壞作用呢。

孩子情緒不穩時,父母的首要任務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責怪孩子。接納孩子情緒主要有兩個作用。

·使孩子的心態平靜下來。很多時候,孩子遇到的不是什麼難題,心態平和之後,自己就能想明白,也能夠解決。

·給良好的溝通打下基礎。接納了孩子情緒,孩子就會信任你、喜歡你,並向你敞開心門,隻有這樣你才能有效地和他作進一步的溝通。才有利於深入解決其他問題。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被接納,他就會敵視你、討厭你、抗拒你。你們就無法繼續對話,也甭想解決其他問題了。

那麼,該如何接納孩子的情緒呢?

首先,發現孩子有了負麵情緒。父母最好冷處理一下,給他時間,讓他自己緩和一下心情。這時,不要太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要再問東問西,給他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時間是醫治孩子壞情緒的良藥,年齡小的孩子很快就會忘記不快的事情,稍大的孩子也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緩和自己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好轉了,願意開口說話了,這時,你再去和他慢慢溝通。

其次,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越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就越能夠理解別人;一個人越能夠理解別人,就越能夠尊重和接納別人。對孩子也是這樣。隻有父母能夠對孩子感同身受,孩子才能接納自己。接納的效果就是放下,幫助孩子放下他的情緒。而我們通常所做的卻是恰恰相反,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討厭自己,越來越壓抑,於是孩子的“脾氣”也越來越壞。

比如很多孩子都會埋怨老師不公平,或者留作業太多,這時候父母不要說什麼“老師都是為你們好”、“老師都是讓你們氣的”這樣的話,有時候,孩子隻是為了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沒有不尊敬老師的意思,所以,父母可以順勢接納孩子的情緒,隻需要一會的時間,孩子該寫作業還是會去寫作業。

最後,父母要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負麵情緒。因為正麵的情緒,似乎每個孩子都很會表達,願意與我們分享他的快樂。但是當孩子在負麵情緒中的時候,很容易退縮或逃避。所以,這個時候父母的作用就出現了,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會讓孩子願意溝通出自己的負麵情緒。

越來越多的孩子被診斷出有抑鬱傾向,這些孩子即使遇上不快,也不表露,亦不向人表達,屬於壓抑情緒型,旁人無法知道。這可能與父母過往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時,過於苛責和不諒解有關,以致孩子因怕父母的責罰而不敢和不願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發泄其心中的不悅情緒,隻要沒做出傷己傷人和破壞東西的事情,父母就應該寬容對待。畫畫、唱歌、運動、看書甚至大喊大叫都是發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