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說:“貪玩不是壞事,但要會玩!我小時候很喜歡玩,幸運的是,我媽媽學過兒童心理,並不責怪我玩得多,也沒有強迫我學習,而是鼓勵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是的,孩子貪玩沒有錯,關鍵在於父母的引導,引導得好,孩子就會像丁肇中一樣走向成功。
貪玩還要會玩
一句話教育
孩子貪玩沒有錯,關鍵在於父母的引導,引導得好,孩子就會像丁肇中一樣走向成功,就會有出息,反之強迫孩子,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隻會適得其反。
孩子貪玩最讓父母頭疼,常常見到家長向別人這樣訴苦:“我家的孩子太貪玩,將來一點出息都沒有。”但是這種帶有普遍性的觀點並不被認同,這其中包括專家、學者、科學家等成功人士。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在回母校南京市南昌路小學訪問時,和小校友們進行交流,一名男生對他說:“我較貪玩,媽媽說這樣將來沒出息。”丁肇中卻對男孩豎起了大拇指,親切地說:“貪玩不是壞事,但要會玩!我小時候很喜歡玩,幸運的是,我媽媽學過兒童心理,並不責怪我玩得多,也沒有強迫我學習,而是鼓勵我做自己喜歡的事。”
丁肇中的話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孩子貪玩沒有錯,關鍵在於父母的引導,引導得好,孩子就會像丁肇中一樣走向成功,就會有出息,反之強迫孩子,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隻會適得其反。
看見孩子“玩”就立刻製止,如臨大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得好能激發孩子的各種思維。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所以,不能不讓孩子玩,要想辦法引導孩子玩,讓孩子在玩中學,在玩中思考,在玩中進步成長。
達爾文小時候是個貪玩的孩子,學習成績並不理想,他一有時間,就跑到自家的花園裏和媽媽蘇珊一起玩耍做遊戲。在父親和老師的眼裏,這個孩子沒有什麼前途,但是媽媽不這樣看,玩耍能給孩子的生活帶來樂趣,有什麼不好的呢?
媽媽和達爾文一起玩的時候,經常教他怎樣辨別各種花草,觀察各種昆蟲,識別蝴蝶和蜻蜓的翅膀。在母親的教導下,達爾文對各種生物的興趣越來越濃,而且觀察能力越來越強,還經常向媽媽主動請教生物方麵的知識。
有一次,達爾文和媽媽一起到野外遊玩,媽媽指著大片的土地告訴達爾文,土壤孕育了一切生命。有了土壤,才有樹木青草這些植物,有了這些植物,才會讓牛羊等動物……“那麼,人是從哪來的?”於是,在達爾文幼小的心靈裏,“生命的起源”成了他探索的目標。
後來的一切,每個人都知道,達爾文成了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而他所取得的成就,我們不能不說,有他母親蘇珊的功勞,也有他“貪玩”的功勞。
那麼,應當怎樣看待孩子的貪玩呢?應該說玩中包含著幼小心靈對未知世界的追求,對人生樂趣的渴望。對周圍的事情發生興趣,是才能發展的開端。有位國外的教育家這樣說:“對成人來說,遊戲意味著休閑,但對孩子而言,遊戲卻是工作。與他們的父母不同,孩子非常熱愛他們的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遊戲也是孩子交朋友、做實驗和學東西的主要途徑。”
一項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好某種球類,除此之外他們還喜歡看小說、下棋、看電視、看電影、做遊戲、彈琴等。所以,玩耍本身並不是那麼糟糕的事情,它能使孩子眼界開闊、頭腦靈活、身體健康。
不少例子說明,小時候能廢寢忘食地玩的孩子,隻要走上正軌,將來就會廢寢忘食地工作。其中的內核是熱情、專注和事業心。隻要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充分的發揮,有朝一日就能成才。所以,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阻止孩子玩耍。不讓他們對任何事情產生興趣,那麼就等於熄滅了孩子求知的熱情,後悔都來不及。
那麼,是不是我們可以放任自流地讓孩子去玩耍呢?當然不是。孩子的玩耍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看不到看似隨意的玩耍中所蘊藏著的教育內容。如果成人能有意識地引導,像達爾文的媽媽那樣,讓孩子專注地觀察,學會深入思考,將有利於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貪玩的孩子有出息。
首先,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
孩子愛玩的東西大多和他的興趣、愛好是一致的。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就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長,把他們引導到長身體、長知識、長才幹的方麵去。
有一對父母是京劇票友,兩個人經常在家裏唱念做打,也許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女兒經常扯起床單披在身上,然後做出各種造型,讓媽媽猜是京劇裏的哪個人物,一會兒是《霸王別姬》裏的虞姬,一會兒是《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在孩子眼裏這僅僅是好玩。
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就有意識地去引導,讓孩子像做遊戲那樣學京劇,最後,孩子輕而易舉地在全國京劇戲迷票友大獎賽中獲得了獎項。
其次,鼓勵孩子大膽地玩。
有些家長害怕孩子的安全出現問題,對孩子的遊戲做過多的限製,這樣會影響到孩子的興趣。有個小女孩去學遊泳,爸爸叫她從淺水區跳下來,她死活不肯:“嗆著水了怎麼辦?”原來,媽媽反複叮嚀,遊泳有危險的,要小心!後來,同伴們都下水了,她才慢慢地走下去。玩了一會,小姑娘高興起來:“原來遊泳這麼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