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大的誤區就是強迫孩子沿著自己預先設定的方向前進,家長雖費盡心思,結果卻是“有心栽花花不開”。因為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領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賦和潛能裏最優秀的。許多家長在孩子的啟蒙教育中,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比如,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替他們規劃好了“藝術人生”。即使學費高昂,家長們也要送孩子去參加鋼琴、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課程。
盡管家長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可隨著時間流逝,孩子們要麼是沒有顯現出這方麵的潛質,要麼就是漸漸失去對特長的學習興趣,甚至對課程很抵觸。可以說,不少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教育投資並不成功。
所以說,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及特長,並且順勢而為,有針對性地培養,是簡單和正確的教育方式,既事半功倍,又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那麼,該如何才能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麵具有可挖掘的潛力?應該怎樣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興趣課程?過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是一個好的方式,因為遊戲對孩子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製;是放鬆的,不是表演給任何人看;也是真實的,沒有任何成績考評。所以,孩子在遊戲時最容易表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因此,父母在孩子玩耍遊戲時,要多觀察,多思考,確定孩子的最佳潛能。
伏爾泰出生在一個優越的中產階級家庭。一天,伏爾泰的父親從外麵溜達回來,聽到兒子屋裏有咿咿呀呀的聲音,感到很奇怪。於是,父親悄悄地走到兒子房間的窗外,想看看三歲的兒子到底在幹什麼。
父親驚奇地發現兒子並沒有在讀書,而正在自言自語地講故事。隻見伏爾泰站在床上,嘴裏咿咿呀呀說個不住,小手還不停地比劃。一會兒得意揚揚,一會兒板著麵孔……
父親不明白他到底在搞些什麼名堂,等伏爾泰講完故事後,父親走進兒子的房間,溫和地說:“兒子,你在幹些什麼?時而揚揚得意,時而板著麵孔。”
伏爾泰聽見父親和他說話,轉過頭來說:“爸爸,我在表演拉·封登《寓言》裏的故事。”
父親很驚奇,走到兒子跟前,撫摸著他的腦袋說:“別胡扯了,小孩子家,怎麼懂得拉·封登《寓言》裏的故事?”
伏爾泰堅定地說:“爸爸,我的確在表演拉·封登《寓言》裏的故事呀,不信我把那本書給你,我再表演一下,你對著書看看我表演的有沒有漏洞。”
說完,伏爾泰從被子下抽出了那本寓言,遞交給了爸爸。父親打開書,慈祥地說:“好吧!你再表演一次,父親看看你有沒有漏洞。”伏爾泰高興極了,把書翻到他要表演的那一頁,然後深呼吸,開始表演。父親一邊看著書,一邊看著兒子表演。讓他驚奇的是,兒子的話和書裏的絲毫不差,而且兒子的舉止與書的內容也配合得非常恰當。
父親情不自禁地抱起伏爾泰,笑嗬嗬地說:“兒子,你太棒了!”父親下決心從文學方麵培養孩子。
後來,在父親的耐心教導下,伏爾泰進步很快,12歲開始寫詩,16歲他寫的詩歌達到了成熟的地步,到了20歲,伏爾泰就作為文官與他的父親一起出使荷蘭。
假設,伏爾泰的父親強迫孩子去學鋼琴,或者繪畫,那麼不僅世界上少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伏爾泰的一生也會非常痛苦。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發現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孩子對哪些事物有興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在聽到音樂的時候異常興奮,並且手舞足蹈,應當意識到孩子從聲樂旋律中獲得了啟蒙。此時,家長可以在音樂方向對孩子進行試探性的引導。如果孩子能比較容易地分辨不同的旋律和音節,有較強的節奏感,便可以嚐試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挖掘出孩子所潛藏著的天賦。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創造接觸各種遊戲的機會,從簡單的在家中玩玩具,到外出登山、滑雪,再到聽音樂會、看畫展等,孩子隻有在適合的環境中,才會展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遊戲。不要把孩子丟在一邊自己玩耍,自己親身參與其中,這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還可以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天賦展現出來。例如:孩子在玩積木的過程中,起先都是無規律、無目的的,家長參與其中,可以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榜樣。孩子最初的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從家長那裏學會辨認圖形,將不同的積木構建堆疊,並從積木遊戲中對立體幾何產生一種係統的概念。有了這些基礎,孩子如果有這方麵的天賦就會更好地展示。
最後,一定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父母常常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念為孩子選擇需要學習的課程,這無疑是錯誤的,孩子自己的興趣他自己最清楚,父母要給孩子選擇權,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