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引——引導孩子成為交際達人(1)(1 / 3)

孩子在進入團體生活時都會麵臨人際關係的磨合期,麵對尚未社會化的孩子,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麵對幼兒期的自我中心,如何教導他們走出自我中心,學會公平、分享、禮讓、合作等基本的和諧相處行為,是培養幼兒良好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第一課!

引導孩子善於交際

一句話教育

人際交往能力很重要,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能力,將來孩子走上社會才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無群。”意思是說,人要通過交往、通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過社會生活。人無法離群索居。現代社會對人的交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從他人那裏獲得信息,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技能,以及溝通協調、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英克爾斯曾指出,適應現代生活之人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善於與外界廣泛接觸,善於交際”。一個喜歡交往且具有交往能力的人,與不喜歡交往、缺乏交往能力的人相比更容易獲得成功。

可是,現如今,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數時間是在單元房裏孤獨地麵對電視機、電腦、遊戲機,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機會非常少,孩子們缺少了室外活動和社會交往的機會,天真活潑的童心受到了抑製,形成了“自我中心”、“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這使得很多孩子不善與人交往,也不會與人交往,甚至害怕與人交往。

在我們周圍,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或是見到生人就惜言如金、躲在一旁;或是對周圍的人都表現得異常冷漠,總是獨來獨往;或是總喜歡獨處,即使與家人也很少交談,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也從不主動與其他孩子交往,常常很少交朋友,沉默寡言……

吳昕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平常在家時行為舉止正常,隻是一見陌生人就膽怯退縮,不敢說話,躲在角落裏。在學校裏,她從來不主動與同學說話,也不與同學玩。上課不敢舉手發言,老師叫她回答問題時,說話聲音像蚊子一樣,下課從不出教室,一個人縮在角落裏不敢動。近來,吳昕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因此不願意到校上學,學習成績也在不斷下降。父母很著急,又沒有什麼辦法。

現在像吳昕一樣遇到人際交往問題的孩子很多,天津的幾家相關機構曾聯合對該市2萬名小學生進行了有關成長方麵的調查,調查顯示,青少年的交往能力亟待提高,而且年齡越大越不會交往。該調查還顯示,認為自己不會交往的孩子,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小學生中占10%~30%,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中占50%~80%,有一半孩子認為自己有溝通障礙。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擺脫人際交往的困境,做一名心理健康,生活快樂,會與人交往的孩子呢?這是擺在父母麵前的現實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專家給出的衡量孩子交際能力的標準。

(1)不懼怕陌生環境,能很快適應新環境。

(2)必要時,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

(3)獨立性強,不依賴別人。

(4)與小夥伴相處融洽,能在各項活動和遊戲中成功合作。

(5)善於並樂於幫助他人,懂得謙讓。

(6)能理解成人的意圖,並能按成人的意願去辦事,同時還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7)有組織能力,在遊戲和學習中能起到“小領袖”的帶頭作用,並為夥伴們所喜愛。

(8)在公開場合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9)熱情開朗,與人交往時能尊重和信任他人。

父母不妨參照以上9條標準,看看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麵出了問題,然後采取相應的積極的措施。

首先,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場所,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環境與需要。若想讓孩子從小就樂於與人交往,良好的家庭氛圍很重要。所以,父母要經常和孩子一起遊戲,尤其是有角色分工的遊戲,讓孩子體驗到交往的快樂,不知不覺中產生與人交往的意願。這種良好的氛圍也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開朗樂觀、關愛互助、互相理解,能夠提高孩子被同伴接納的概率,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順利。

其次,擴大交往的範圍,增加交往的機會。

對於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單元樓裏的獨生子女來說,玩伴少,限製多,沒有與人交往的機會,而交往能力隻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所以,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讓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

節假日期間,父母不妨帶孩子到鄰居親友處走動一下,甚至還可以讓孩子到親友家住上幾天,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孩子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交往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經常帶孩子到郊外、公園等公共場所去玩耍,讓他們有機會觀察、接觸不同的人群。鼓勵孩子嚐試與陌生的小夥伴一起玩,或讓孩子去問路、買東西等。

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社區等組織的活動,既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也可以在集體活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交流、協作。家長還可以帶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例如捐助山區兒童上學、到孤兒院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