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時要注意讓孩子多與自己和他人接觸交往,通過談話、共同遊戲等活動幫助孩子與周圍的人進行情感交流,培養孩子與同伴之間的信任情感。
給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
一句話教育
如果孩子有了與他人分享的良好表現,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對孩子把這一好品質養成習慣很重要。
我國有句古語說:“獨樂不如眾樂。”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當你傷心時,朋友會為你分擔,你會減去一半的憂愁,當你高興時,朋友會為你高興,你會得到雙倍的快樂。”一個人隻有懂得與人分享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
分享是人際交往中催化劑,也是一個人精神領域的享受。不會分享的孩子隻能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為“幸福”地度過每一天。
毓寧的家裏今天來了客人,客廳裏十分熱鬧。毓寧的媽媽看到客人帶來的小孩和毓寧的年齡差不多,就喚來毓寧讓她帶著這個小夥伴去自己的屋裏玩。毓寧雖然滿臉的不高興,但還是領著那個小孩,進了自己的房間,可是沒有多一會兒,那個孩子就流著眼淚出來了。媽媽一看,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一問才明白。原來這個孩子到毓寧的房間裏去玩,可是所有的玩具,毓寧都不讓她動,毓寧自己玩這玩那,她剛一拿,毓寧就一把搶過來。這個孩子感到委屈,就哭著跑了出來。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缺乏能與之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於是,玩具是“自己”的,食物是“自己”的,電視是“自己”的……一切“唯我獨享”,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即使是爸爸媽媽想要動他的東西也不行,動輒大哭大鬧。而有些老人或父母又太寵愛孩子了,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好吃的自己從來不舍得嚐一口,哪怕孩子把好吃的東西送到大人嘴邊時,大人還樂嗬嗬地說:寶貝吃,媽媽不愛吃或者奶奶不愛吃,寶貝一個人吃吧,好東西是專門留給寶貝的,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容易因過多的寵愛而變得自私、狹隘,喜歡獨吞獨霸,不懂得與人分享。這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是極為不利的。
一位國外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隨機抽樣挑選出來的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盡管他沒有什麼信心會得到回報,但隨後發生令他驚喜的情況。絕大多數收到聖誕卡片的人,根本沒有調查他是誰,就自動給他寄回了聖誕卡。
我們的孩子如果隻知道“獨占”、“獨享”,而且不知道回報他人的話,那麼,將來走上社會就會被隔離於“社會之外”,成為孤家寡人。生活在一個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的社會裏,獨行俠似的人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也不可能生活的幸福快樂。
所以,我們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和思想。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深刻指出:“一個獨生子女成為家庭關注的中心是不應該的。父母要是甘心這樣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擺脫掉事事以孩子為中心而俯首屈從的有害傾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溺愛孩子,什麼東西都讓孩子獨享,要懂得和孩子一起分享。
端午節快到了,爸爸工作的單位發了20個粽子。媽媽對孩子說:“奶奶喜歡吃粽子,給奶奶送5個去,外公外婆也喜歡大肉粽,也送5個去。隔壁鄰居文文,你和他是好朋友,咱們也給他送2個去,剩下的8個粽子,我們一家三口共同分享。”媽媽又說:“20個粽子四家人都吃了,大家都很開心!”
這位媽媽的做法就很好,讓孩子知道了分享才是最快樂的。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在平時,父母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對孩子養成分享的意識很重要。在家裏,可以讓孩子為家人分蘋果、分橘子等,教給他先分給爺爺奶奶等長輩,再分給爸爸媽媽,然後才分給自己。在這種分東西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關心父母。
父母還要給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或到有小孩的家庭串串門,讓孩子多接觸一下同齡人。並隨時注意引導孩子進行分享。也可以邀請別的同齡人到自己家裏做客,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他就能快樂的與夥伴一起玩。